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魏城市与农村关系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范兆飞 参加讨论

二、青齐土民的复杂构成
    北魏城乡关系的变动,自然受到城乡居民结构的影响。而北魏在统一北部中国和实现国家控制的过程中,徙民是经常采取的政治手段,与四处迁转的移民相对,留守本地的土著亦为数不少。聚焦于某一地区,迁移而至的新民和留守本乡的土著之间,必然会发生排异反应,从而影响北魏城乡关系。北魏末年,青齐地区的城乡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时局的焦点。元休以本官行青州事,土民崔祖螭作逆,贼徒甚盛,围逼东阳百余日。较为详细的记载是:
    前废帝时,崔祖螭、张僧皓起逆,攻东阳,旬日之间,众十余万。刺史、东莱王贵平欲令光伯出城慰劳。兄光韶曰:“城民陵纵,为日已久,人人恨之,其气甚盛。古人有言‘众怒如水火焉’,以此观之,今日非可慰谕止也。”贵平强之,光韶曰:“使君受委一方,董摄万里,而经略大事,不与国士图之。所共腹心,皆趋走群小。既不能绥遏以杜其萌,又不能坐观待其衰挫。蹙迫小弟,从为无名之行。若单骑独往,或见拘絷;若以众临之,势必相拒敌。悬见无益也。”贵平逼之,不得已,光伯遂出城数里,城民以光伯兄弟群情所系,虑人劫留,防卫者众。外人疑其欲战,未及晓谕,为飞矢所中,卒。(36)
    这段史料素为学人引用,唐长孺曾经精妙阐释清河崔氏、房氏等家族于南燕时期随慕容德渡河南迁居于青齐地区,从而实现土著化的过程,并由此讨论魏末青齐地区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流民和土豪之间的交锋,并认为这次暴乱是“迁来的新城民”和“居于乡村的土民”,即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谷川道雄更由此考察青齐土民问题,进而阐发六朝贵族村居的生活世界,揭橥六朝城乡二元对立的观点。(37)二氏研究辨析入微,其成果表明土民领袖崔祖螭、张僧皓的身份原来是清河望族,他们在南燕时期随慕容德渡河南迁于青齐地区,定居地远离行政中心的城市,即所谓“村居生活”,率领的10万民众自然是村落民。元贵平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城民固守”及“将士开门交战”,由此可见,青齐地区的城民和村民是相互对立的力量存在。外来家族土著化的契机,多是因宦迁转,子孙流播,遂为土著,如《郭冯德墓志》载,“其先自太原,远祖因官于上党,子孙遂为土人焉”(38)。实际上,青州土人的成分比较复杂,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北魏泰常八年(423),刁雍为青州刺史,援助叔孙建,明元帝对刁雍说其时的形势是“民尽藏避,城犹未下”,叔孙建正急攻东阳不下,而刁雍招集义众五千,“抚慰郡县,土人尽下,送租供军”(39),这里的土人与北魏末年的土人显然不同;相同的是,这里的土人也和州治东阳表现出对立的色彩。北魏皇兴元年(467),沈文秀、崔道固为土人所攻,遣使乞降于魏,且请兵自救。其后司马白曜攻击东阳,“督上土人租绢,以为军资,不至侵苦。三齐欣然,安堵乐业。”胡三省注云:“土人,谓青冀二州之人。”(40)不久,青州主簿清河崔恩聚众城北之高柳村,攻击州城,其依靠力量中不乏高柳村民。《比丘惠辅等一百五十人造像记》记载了永安三年(530)高柳村民的大致结构:李元伯、李怀等李姓人物70余人,占二分之一,其他另有宋、田、殷、习、邓、孙、王等姓人物50余人,另外30余人阙文。此处所有人物均不见于国史列传,亦无仕宦经历。但可以推测,这些李姓人物有可能是赵郡李氏的旁门枝叶,而赵郡李氏又是清河崔氏的婚姻之家,这或许是崔恩能够在高柳村迅速集聚反抗力量的因素之一。(41)
    前引史料,元贵平对抗土民的依靠力量是“城民”和“将士”,前者主守,后者主攻。值得注意的是胡三省对“城民陵纵日久”的注释:“盖言东阳之民,挟州家之势,陵暴属郡,恣纵日久矣。”青州治东阳,齐州治历城,而崔祖螭之祖随慕容德南迁,居于青州时水,实际为齐州东清河之鄃县,是设立于河北的侨州、郡、县,具体位置是淄水之上游。(42)但齐州治所历城亦有崔氏人物活动的踪迹,如太和七年(483)没有任何官职的崔承宗为父母敬造释迦像一躯。(43)这说明崔氏人物并非都居于齐州鄃县,即便没有任何仕宦的崔承宗都能安家齐州历城。张僧皓家族则居于青州齐郡临淄县。临淄县某村落还分布着大量的张姓人物,但同时存在孟、李、郝、王、马等其他家族,这或许有人为地“不许族居”政策的影响,(44)但也不能排除因十六国纷乱时局人口迁移的因素。胡三省所言东阳之民“挟州家之势,陵暴属郡”,暗示北魏末年地方州治与属郡之间矛盾重重,其主体却是州治城民与属郡郡民及村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实际上,观其行文语意,以刺史元贵平为代表的城市和以崔祖螭及张僧皓为代表的乡村,都认为可以通过清河大族崔光伯的出面斡旋而得以缓和冲突,这次城乡对峙过程因“叛军”误会击杀崔玄伯的偶然事件而全面激化。而且,崔光伯祖崔亮和崔张两家祖先一样同为平齐民,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地方影响大同小异。关于崔光伯、光韶兄弟的实际居住地,唐长孺指出其家族似乎居住在州治东阳,(45)固然不误,但史料同时记载,“永安末,扰乱之际,遂还乡里”。也就是说,如果崔光伯、光韶兄弟家族在乡村同样拥有住处的话,崔光伯兄弟和崔祖螭的阶层属性和村居情况则大致无异。换言之,防守端的崔光伯和叛乱方的崔祖螭及张僧皓实际上都是属于“城乡双家型态”的地方大族,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另外,土人未必尽数居住于乡村,也有的居住于城内,如元谧任岐州刺史,暴虐下人,“召近州夫,闭城四门,内外严固,搜掩城中,楚掠备至。又无事而斩六人。合城凶惧,众遂大呼屯门。谧怖,登楼毁梯以自固。土人散走,城人分守四门”(46)。正始三年(506),南朝萧梁派遣将军角念等率众一万,“扰乱龟蒙,土民从逆,十室而五”(47)。此处土民何指?据《魏书·地形志》,龟山有三,徐州彭城郡、北豫州荥阳郡以及兖州泰山郡皆有龟山。但司马光对这件事的记载是,“上遣将军角念将兵一万屯蒙山,招纳兖州之民,降者甚众”(48)。由此可见,司马光认为此处从逆的“土民”,即是兖州之民。只是据《魏书·地形志》,兖州并无蒙山存焉。因此,司马光对此角念招纳的“土民”,究系何指,仍有可能存在谬误,但将之视作当地各色城乡居民,应该准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