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廉天长等造像记》,载《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6页;韩理洲辑校:《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630-631页。 (64)刘淑芬:《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载《台湾学者中国史论丛·城市与乡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52-86页;尚永琪:《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2-270页。 (65)《魏书》卷65《邢峦传》。 (66)石刻资料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如北地郡姚氏亦有凿井故事,尽管《姚伯多造像记》记载“望标四方,勋格万代”云云,但姚氏充其量是本地乡豪而已,铭文有“曜虚空神晖近鬼井录生使”之语,可见姚氏亦有凿井之事,参见韩伟、阴志毅《耀县药王山道教造像碑》,《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3期。 (67)《李显族等造像记》,载《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0页;韩理洲辑校:《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586-589页。 (68)《龙泉古井铭》,载韩理洲辑校《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699页。 (69)周到:《河南襄县出土三块北齐造像碑》,《文物》1963年第10期。 (70)《全北齐文》卷6《穆子容·太公吕望表》。 (71)《魏书》卷89《酷吏·崔暹传》。 (72)按,比丘可以不在寺舍,随意游涉村落,交通奸猾,参见《魏书》卷114《释老志》。 (73)《魏书》卷47《卢玄传》。 (74)《魏书》卷92《列女·苟金龙妻刘氏传》。 (75)关于李润堡的位置,参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9-51页;《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安定王休传》。 (76)《魏书》卷66《李崇传》。 (77)《魏书》卷58《杨播传》。 (78)《两村法义造桥碑》,载《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6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66-167页。 (79)《魏书》卷91《术艺·刘灵助传》。 (80)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60-63页。 (81)《魏书》卷18《太武五王·临淮王传》。 (82)刘淑芬:《魏晋北朝的筑城运动》,载《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第368-373页;韩昇:《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3)何炳棣:《北魏洛阳规划》,载《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台北:“清华”学报社,1965年。按,关于一般城镇居民结构的分布特征,篇幅所限,拟专文讨论,此不赘言。 (84)尚永琪:《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