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旧唐书》卷69《侯君集传》,第2510页。 (54)刘安志指出,高昌王室被安置于长安,其余之人则迁至洛州,参见氏著:《唐初两州的人口迁移》,《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3辑。 (55)《旧唐书》卷198《西戎·高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6页)、《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641、11642页)、《唐会要》卷95《高昌》记麹智湛爵位均为“天山县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19页);《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上·高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23页)及前引《大唐甘露寺尼真如塔铭》,其爵位则是“天山郡公”、“天山郡开国公”。则麹智湛归唐之初爵位当为“天山县公”,后来可能升至“天山郡公”。按,郡公为正二品,县公则为从二品。 (56)《新唐书·高昌传》记麹智湛任西州刺史在麟德中(第6223页);《旧唐书·高昌传》则记麹智湛麟德中亡故于西州刺史任上(第5297页)。根据《册府元龟》卷991《外臣部》(第11641页)及前引张团儿等人墓志,麹智湛就任两州刺史应当在永徽二年,麟德中卒于任。 (57)吴震:《龙门石窟中高昌人造像题记试析》,《两域研究》1994年第3期,第70页。 (58)土肥義和:《貞観十四年九月西州安苦延手実について--その特徵と歷史的背景》,《鈴木俊先生古稀記念 東洋史論叢》,第305頁;许敬宗编、罗围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同林校证》,第249页。 (59)柳洪亮:《安西都护府初期的几任都护》,《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收入氏著:《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5-362页;吴玉贵:《唐代第一任安西都护是谁》,《文史》第2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9-332页。 (60)孟宪实:《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第372页。 (61)《唐咸亨二年(671)严海隆墓志》(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544页)专门在墓志的最后一句补记墓志正文中遗漏的志主勋官“骁骑尉”,从中可以看出墓志书手对完整登录志主职官信息的充分重视。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墓志中志主职官信息的完整性,无相关记载即可视为未曾授官。 (62)《唐龙朔二年(662)正月十六日康延愿墓志》,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有“属大唐启运,乘以旧资,告身有二”云云的记载(第379页),参见孟宪实的解说。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4页。 (63)同类的例证还有杨保救。此人在高昌国时居官第七等级的明威将军;贞观十四年,年67,未被授予勋官。参见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540页。 (64)《贞观年中慰抚高昌文武诏一首》,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48页。 (65)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379页。 (66)孟宪实:《唐代府兵“番上”新解》,《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4页。 (67)折冲府队正为正九品下阶。《旧唐书》卷42《职官一》,第1802页。 (68)《新唐书》卷50《兵志》:“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第1325页) (69)《唐总章元年(668)杨保救墓志》中有“知命之岁”,典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参见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540页。 (70)荒川正晴:《麹氏高昌國におけゐ郡縣制の性格をめぐつて--主としてトウルフアン出土資料によゐ》,《史学雜誌》第95卷第3号,1986年,第37-74頁。 (71)侯灿、吴美琳认为:“此副城主至少在从七品下阶之下。”(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508页)关于唐代城主的最新研究,可参见徐畅:《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唐代城主新议》(《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她认为唐代敦煌、西州所见之城主,并非官员,而是一种色役。 (72)一些墓志中未明确记载在府兵中任职的人如汜相达、赵恶仁,根据墓志内容亦可判定他们曾在府兵中任职过。这样的情况亦计算在内。 (73)具体年份不详者不计入在内。垂拱以后的统计亦同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