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故国与新邦(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裴成国 参加讨论

(35)《唐永徽四年(653)张元峻墓志》中有“但以旧邦受职,任为教郎将军”,侯灿将其中的“为”识作“伪”。案,吐鲁番出土砖志当中,“伪”与“为”的区分是很清楚的,就笔者管见,并不存在通假的情况。张元峻墓志中于“任”字和“教郎将军”间著一“为”字,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凑成六字格,以便与前句和谐。
    (36)考虑到此前唐朝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安抚当地民众,以及这种转变呈现出的整齐性,笔者认为官府应当是采取了某种诱导性的方式促成转变,事实证明也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
    (37)白须淨真:《吐魯番社會--新興庶民層の成長と名族の沒落》,《魏晉南北朝隋唐史の基本問題》(《中國史学の基本問題》シリヘズ2),東京:汲古書院,1997年,第143-171頁;中译文为《吐鲁番的古代社会--新兴平民阶层的崛起与望族的没落》,柳洪亮译,《西域研究》1999年第4期。
    (38)孟宪实、姚崇新:《从“义和政变”到“延寿改制”
    麹氏高昌晚期政治史探微》,《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4-177页。
    (39)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第395-435页。
    (40)《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02页。
    (41)《贞观年中慰抚高昌文武诏一首》,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47页。
    (42)孟宪实:《唐玄奘与麹文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第98-99页。
    (43)孟宪实、姚崇新:《从“义和政变”到“延寿改制”--麹氏高昌晚期政治史探微》,《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第176页。
    (44)除所举数例之外,《唐贞观二十年(646)二月十三日张元隆墓志》中出现了“刚武王”,所指实际应当是“光武王”。(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389页)该墓志出自木纳尔二号台地的张氏家族茔园内209号墓,铭文朱书。墓志中记张元隆“年始三十,为刚武王碑堂口”,最后一个漫漶之字当为“将”。按,“碑堂将”为高昌国的宿卫军官之一,侯灿将之定为第六等级,参见氏著:《麹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文史》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3页。又,砖志中记“年少,故作丹铭焉”,意思应当是因为张元隆英年早逝,所以砖志用朱书。张元隆30岁为碑堂将,如果是在麹伯雅时代,那么到贞观二十年去世时,他至少也已有53岁,这个年纪在当时恐怕已不能算是“年少”,所以张元隆任“碑堂将”不可能是在麹伯雅时代,只可能是在麹文泰时代,所以“刚武王”当指麹文泰;又麹伯雅谥号为“献文王”,与“刚武王”相去甚远,“刚武王”与“光武王”仅一字之差,且“刚”、“光”音近。“刚”与“光”两字的中古音与现代音相同(参见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32-333页),可能因此致误。众所周知,麹文泰病死时,高昌国已经危在旦夕,其谥号是何时确定的,不详;但随着高昌国旋即灭亡,这一谥号应当多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在遗民中秘密保存和传播,因此致误的可能性也应当比较高。此处的“刚武王”应该就是一例。
    (45)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103页。
    (46)“从行参军”在此前所出吐鲁番资料中未见,据宋武欢墓志,可知应当是王国中央的职官。侯灿的研究将中央各部参军定为第六等级,此“从行参军”的品级亦应大致相当,参见氏著:《麹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文史》第22辑,第65页。
    (47)杨兴华:《西安曲江发现唐尼真如塔铭》,《文博》1987年第5期,第81页。杨兴华对尼真如塔铭的发现情况语焉不详。目前所见塔铭凶其种类之不同,有地下出土者,亦有嵌于塔身者。与其他唐代塔铭相比,尼真如塔铭的内容有其特殊之处,如塔铭详载其位置所在,并且后缀“礼也”,这本是墓志铭中的惯用语;尼真如塔铭中明确说“大唐甘露寺故尼真如之柩”,证明真如是以棺椁塔葬的,标识棺椁的塔铭自然不可能是暴露于外的。
    (48)关于此诏颁布的时间,最早的研究见池田温所撰书评:《西域文化研究》第二《敦煌吐鲁番社會經濟資料》(上),《史学雜誌》第69卷第8号,1960年,第74、85-86頁;又池田温:《初唐西州土地制度管見》,《史滴》第5号,1984年,收入氏著:《唐研究论文选集》,孙晓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1、283页。
    (49)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48页。
    (50)池田温:《西域文化研究》第二《敦煌吐魯番社會經濟資料》(上),《史学雜誌》第69卷第8号,第74頁;朱雷:《龙门石窟高昌张安题记与唐太宗对麴朝大族之政策》,《隋唐史记集》,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3年,收入氏著:《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96页。
    (51)白须净真先生认为张怀寂因其父祖都是高昌中央的绾曹郎中,其家族为高昌豪族,所以他虽然年幼,仍然随徙中原,参见氏著:《唐代吐魯番の豪族--墓磚よりみた初期·西州占領と殘留豪族の考察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史苑》第9号,1975年,第33-34頁。
    (52)参见宋晓梅:《麹氏高昌国张氏之婚姻》,《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