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故国与新邦(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裴成国 参加讨论

以上罗列墓志中的记载,虽不能一一指实,但必为志主生前参加过的西域战事,当无疑问。就时间而言,都在高宗武后时期,犹以武后时期居多。垂拱时期,由于东突厥和吐蕃同时威胁唐朝的西北边境,唐朝的西域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战事的扩大和激烈使得军事征发接连不断,西州的正常社会秩序因此遭到破坏。(79)战事频繁,府兵参与得多,因军功迁转的机会也就多,这正与上文表格所显示的情况一致。垂拱以后府兵的勋官品级普遍提高与当时西域战事的频繁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唐廷对于府兵将士的一种补偿,劳民之深亦可概见。
    上举7例中,刀柱柱、汜相达、汜大师3人都战死疆场。高昌立国近两百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砖志不下二百方,其中竟无一方提及战事,遑论有人殁于疆场。
    笔者尝思,在当地人抚今追昔,故国新邦两相计较时,心中会否有故国之思。通观西州砖志书写中包含的信息,笔者于今了然于胸。唐王朝在高昌国灭之后采取了方方面面的措施抚慰当地百姓和官员,考虑之周全、措置之妥当,实属难能可贵,西州生民亦咸被其泽。唐中原文化流风所及,高昌百姓纷纷自觉服习,当地的砖志书写亦随之发生了许多与中原趋同的变化。对新邦大唐的认同在短期之内就建立了起来,这与唐廷措置的合宜密不可分。西州建立初始,当地的官文书即开始用“伪”字指称高昌国,但高昌遗民对故国并无怨艾之情,在高昌所历职官依然径直写入砖志,与高昌国时并无二致;高昌王麹文泰的谥号“光武王”在遗民中也继续流传,并且在砖志中时有出现。龙朔年间,唐廷对西州砖志中的“故国”书写进行了规范,西州百姓基于此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对唐廷的认同,亦不拒绝使用“伪”字,但这一形式上的书写变化并没有改变当地人对故国的态度。随着时光流转,人事消磨,高昌遗民至高宗朝渐次故去,故国观念在西州人心目中逐步消解亦是自然,而大唐的统治正如日中天。垂拱以降,西域战事激烈,西州府兵和百姓被大量征发,因此殒身者当不在少数。西州百姓虽不堪其命,抑或间有愁怨之言,但这只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宣泄,与四五十年前已经灭亡的高昌国没有关系。前引《汜大师墓志》具体年代不明,其中写到志主“以身殉国”,我们无意对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意味进行拔高,但此处的“国”是指大唐,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注释:
    ①張広達:《唐滅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東洋文化》第68号,1988年;收入《张广达文集: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②孟宪实:《试论唐朝在高昌推行州县制的历史与文化基础》,《新疆文物》1993年第3期;收入氏著:《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2-16页。
    ③卢向前:《高昌西州四百年货币关系演变述略》,《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2-246页。
    ④相关研究较早的有孔祥星:《唐代新疆地区的交通组织长行坊--新疆出土唐代文书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3期,第36页;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前三册评介》,《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161页;相关研究述评,参见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第511-514页。
    ⑤最近的研究,可参见裴成国:《从高昌国到唐西州量制的变迁》,《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5-114页。
    ⑥一部分人在永徽年间被放还乡里,这在砖志中有明确的反映。
    ⑦参见刘静贞:《北宋前期墓志书写活动初探》,《东吴历史学报》第11期,2004年,第59-82页;卢建荣:《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49-50页。
    ⑧志主的履历应当主要由亲属提供,但志主本人对自己的身后事,包括墓志的书写,应当也能够施加一定的影响。阿斯塔那4号墓出土的《唐咸亨四年(673)左憧憙生前功德及随身钱物疏》(《吐鲁番出土文书》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08页)是墓主左憧憙生前为自己写的一份特别的随葬文书。其中记载了墓主生前所修功德,又登录了随身钱物。这件文书生动地说明了当时人对自己身后事的关切,在当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⑨吐鲁番出土砖志的集中收录,见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近年新出砖志,见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⑩石見清裕:《吐鲁番出土墓表·墓誌の統計的分析》,土肥義和編:《敦煌·吐鲁番出土漢文文書の新研究》,東京:東洋文庫,2009年,第158-171頁。
    (11)中原地区的墓志在正式定型之前,名称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墓记-墓表-墓志”三个阶段。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一些官员的墓葬中树立在墓中的小碑被称作“墓表”。参见赵超:《古代墓志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50-51页;张铭心:《十六国时期碑形墓志源流考》,《文史》2008年第2辑。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凉和高昌国时期正式的砖志都称作“墓表”,应是受河西地区影响的结果。中原地区在北魏早期正式形成“墓志”的名称,南北朝时期墓志从名称、形制到文体都逐步定型。高昌国的砖志书写与此期中原地区的演变潮流未能同步。
    (12)参见吴震:《吐鲁番文书中的若干年号及相关问题》,《文物》1983年第1期;王素:《关于S.2838号文书的抄写地点》,《新疆文物》1992年第4期。
    (13)关于高昌国的追赠制度,参见孟宪实:《麹氏高昌追赠制度初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7-160页。
    (14)關尾史郎:《高昌国の侍郎について--その所属と職掌の検討》,《史林》第74卷第5号,1991年,第140页。
    (15)《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一首》,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49页。
    (16)另一例是《高昌延昌四年(564)张孝真墓表》中记“敦煌张氏讳孝真妻索氏墓表”。(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87-88页)
    (17)关于吐鲁番出土砖志当中的时间表述应该是死亡时间还是下葬时间,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参见张铭心:《高昌墓砖书式研究--以“纪年”问题为中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