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的非生态导向(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全球史评论》 付成双 参加讨论

虽然当前学术界对于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而且由于争论双方常常处在不同的概念含义中讨论自然的价值问题,更增加了混乱性。坚持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论的著名学者罗尔斯顿认为:“是大地的泥土养育了能欣赏大地风景的人类。并非只是我们将价值赋予了自然,自然也给了我们价值。”(42)“贬低自然的价值而抬高人类的价值无异于用假币做生意。”(43)不论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论是否得到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界的普遍支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传统的价值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对立,一味地坚持主体价值的内在性和客体价值的工具性,这样的价值观念对生态保护肯定是不利的。而且经过数百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和检验,传统的价值理论已经是漏洞百出,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因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迫切需要完善和补充。我国著名的环境伦理学者刘湘溶教授指出:“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自然界也创造价值,也是价值的源泉。”(44)不论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论是否能够获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自然价值的产生并不是纯粹服从人的意图的结果,不能将物的价值等同于人的好恶判断”(45)。人类不能肆意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然界,应该遵循自然,带着一颗敬畏的心去认识和了解自然,尽可能地去尊重生命,维护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而不能仅仅惦记着如何征服自然。“所需要的只是一双能够欣赏自然美的眼睛,对生命的尊重,对造物主创造的无限庄严抱有敬畏性。”(46)“一个人如果没学会尊重我们称之为‘野’的事物的完整性与价值的话,那他就还没有完全了解道德的全部含义。”(47)
    我们认为,下面的论断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无论从生态中心或人类中心的角度看,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优美是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而生物共同体的不完整、不稳定和丑陋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世界是有害的,是对人类与所有生命共同利益的破坏,对于人类来说是恶而不是善。这就是保护环境的伦理基础。”(48)
    四 结论
    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是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和科学技术大发展时代的自然观念,它克服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诸多缺陷,发扬了西方古典文明的优秀传统,为近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和还原论的认识方法,就不可能会有西方社会在16世纪以后的巨大进步。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它在推动近代人类历史进步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批判机械主义自然观所存在的非生态导向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
    其实在西方文化的源流中,除了具有征服自然的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以外,也同时存在着歌颂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观念,如基督教的征服自然观念也可以解释为上帝与人类立约、人类对于自然具有守护的责任。而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更可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不过是表明希腊人从认识自然转向认识人类本身而已。不幸的是,随着西方社会历史的演进,基督教文化和希腊罗马文明中那些具有生态主义导向的成分被忽略,而关于自然目的论的言论因为符合中世纪教会的神学目的和后世人类征服自然的社会潮流而流传下来,为后来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主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所倡导的强势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自然的观念是从西方文化中最初的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中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是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内容。
    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还没有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以前,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出全面保护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理念。随着历史的发展,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所倡导的征服自然的观念和行为所带来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西方文化中长期受到忽视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重新被发掘出来,成为现代保护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注释:
    ①[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②Lynn White Jr.,"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Science,Vol.155,pp.1203-1207.
    ③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New Series,Vol.162,No.3859(December 1,1968),pp.1243-1248; Paul R.Ehrlich,Population Bomb,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71; D.H.Meadows,Club of Rome,The Limits to Growth:A Report for the Club of Rome's Project on the Predicament of Mankind,New York:University Books,1972.
    ④[美]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卫飒英、李四南译,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251页。
    ⑤[加拿大]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⑥[美]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四川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⑦[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⑧何怀宏主编:《生命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⑨转引自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⑩转引自[德]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1)转引自[美]戴维·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12)[英]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4页。
    (13)转引自[加拿大]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