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文化接受视野中的唐宋变革述论(9)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 牟发松 参加讨论

    在史学方面,欧阳修主撰的《新唐书》,所独撰的《新五代史》,相对于本于唐朝五代国史的《旧唐书》、《旧五代史》,并不在于史实的增益,而在于人物、事件及制度的价值评断,这些评断深刻地渗透着宋代新儒学的精神。清人沈德潜谓“旧(唐)书以完善胜,故司马光作《通鉴》往往取之;新(唐)书以识见胜,故朱子作纲目往往取之”,即充分说明了《新唐书》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欧阳修对《旧唐书》的改造性接受。(45)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欧阳修《新唐书·五行志》,一反《汉书》以来下至《旧唐书·五行志》的传统书法,仅“著其灾异”,而“削其事应”,对天人感应之说不无否定,显示出过人的眼光和勇气,故其子欧阳发所述《先公事迹》中称其父“平生所辨明十数事,皆前世人不以为非,未有说者”,其中即有“《(新唐书)五行志》不书事应,悉破汉儒灾异附会之说”。(46)朱熹《通鉴纲目》是南宋史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严格地说那是理学化或者说是“道学作用”下的史学成果,(47)是对北宋史学的创造性或曰改造性接受。
    深受京都历史学派“内藤假说”影响的法国学者谢和耐,认为安史之乱后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的过渡,中唐“开始出现了巨大变化”,“在11世纪时产生了一个与6—7世纪完全不同的社会”。蒙文通先生认为,“有唐之古文以反六朝之俪体,而开宋之古文,有唐之新经学、新史学以反唐初《正义》、五史一派,而下开宋之经、史学”,“大历以还之新学虽枝叶扶疏,而实未能一扫唐之旧派而代之。……在庆历时代,然后朝野皆新学之流”。陈来说,“在文化的‘近世化’过程中,中唐到北宋前期学术之间看上去似乎超历史的联结十分引人注目”。“韩愈和他的弟子李翱提出的复兴儒家的基本口号与发展方向,确乎是北宋庆历时期思想运动的先导。而庆历时期思想运动又恰为道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48)以上三位先生都注意到中唐与北宋的历史连续性,以及这一段历史在北宋庆历年间的告一阶段性。这与我们从文化接受视角看到的唐宋变革的进程是一致的。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说,唐宋变革的起点和终点,是唐中叶和北宋中期,稍具体些,是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和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前者是一场大乱过后的相对稳定,后者是长期承平后的危机叠聚。起点到终点长达280余年,如果说是过渡期,则是一个漫长的过渡期。不过中唐以降各方面的发展,不无起伏、曲折、跳跃、倒退,但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却并没有逆转。
    已成过往的唐代学术文化是不变的,变的是作为唐代文化接受者的宋人;宋人对唐代文化的接受过程,反映了宋代文化前行的步伐和时代的要求。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初期的文化基本延续了五代末年的文化”,宋初太祖、太宗、真宗时代“都有复兴唐代贵族文化的愿望”,直到仁宗以后,才背离“太宗、真宗的企图”,进入唐朝中期开始萌芽的新文化的“成熟期”。(49)就上述宋人的唐朝文化接受史而言,直到仁宗时代,都是前承中唐以来的文化动向,其后则别开生面,以超越汉唐远承三代为口号,建构以新儒学为代表的以理学为特色的独立、系统的“宋学”。(50)当然,在此建构过程中,仍伴随着对唐代文化乃至中唐以降开始萌芽的新文化的选择性接受、批判、改造乃至扬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