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10)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 胡鸿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吕一飞:《匈奴汉国的政治与氐羌》,《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陈勇:《汉国匈奴与氐人联盟的解体——以刘义案为中心》,《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③参看罗新《枋头、滠头两集团的凝成与前秦、后秦的建立》,《原学》第6辑,1998年。
    ④关于十六国“胡汉二重体制”的研究极多,自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内田吟风等学者以下,观点略同,即单于台系统管理六夷,皇帝为首的汉式官僚机构管理汉人;前者使用军事编制,主要从事征战,后者主要从事耕织生产。黄烈最先对此说提出质疑,他认为“匈奴五部”与匈奴其他的部分不同,五部民不应属于单于左右辅所管的六夷范围,而应属于左右司隶所管的民户范围,与汉族人同属编户齐民。因此这一制度促成了五部结构的解体(见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第3章《南匈奴的变化和消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1-205页)。陈勇也同意此说,并提供了更丰富的证据。他认为这套制度不仅是“胡汉分治”,还应该视为“胡胡分治”。但对于“汉人”在这种制度下的位置,陈勇文并未做出回答(见陈勇《汉赵国胡与屠各异同考——兼说汉赵国的胡汉分治》,收入氏著《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30-162页)。黄烈与陈勇的论述,都有助于揭示十六国政权被“胡汉二元论”掩盖的更多元的族群结构。
    ⑤事见《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685页。
    ⑥《魏书》卷六七《崔鸿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1503页。《呈奏〈十六国春秋〉表》是严可均定的标题,原名不详。据《崔鸿传》,这篇表文并未上奏给宣武帝,而是崔鸿利用修起居注的职权,违规放进(“妄载”)起居注里的。另可参看梶山智史《崔鴻『十六国春秋』の成立について》,《明大ァヅァ史論集》10,2005年。
    ⑦甘怀真:《从天下国家的观点论中国中古的朝代》,《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会刊》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22页。
    ⑧《魏书》卷六七《崔鸿传》,第1502页。
    ⑨[唐]刘知幾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一一《史官建置》、卷一二《古今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2-313、358-360页。
    ⑩《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962-963页。另可参看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4章所列十六国史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2-94页。
    (11)封懿撰《燕书》,见《魏书》卷三二本传第760页所载,《史通》和《隋志》均未提及。参看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92页。
    (12)《魏书》卷六七《崔鸿传》,第1504页。
    (13)《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第963页。
    (14)[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一四《史部》四“霸史”类,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293页。
    (15)张澍辑:《沙州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16)这里需再说明一下所谓“胡汉双重体制”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前赵、后赵等国实行的大单于制度代表了匈奴政治传统,是胡族制度的体现。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如前文所引述的,黄烈、陈勇等都已证明了单于台系统统领的“六夷”不包括屠各、羯等本族人。谷川道雄的观点更值得注意,他指出两赵的大单于制度中单于元辅、左右辅以及其下的都尉、部司等,都是官僚制下的职位,它们与草原帝国的政治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反而“与魏晋时期的五部制颇有相通之处”(见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8页)。这一判断极有见地,十六国政权中实行的单于台制度,其直接来源正是汉末魏晋五部南匈奴的政治制度。两汉魏晋华夏帝国中原本就有管理非华夏异族的职官体系。在另一篇论文中,谷川道雄又指出,东汉时南匈奴已经被置于“汉帝国中的匈奴国家”这样的二重构造下,之后的五胡国家,可以理解为翻转此二重构造的产物(见谷川道雄著,李明仁译《五胡十六国》,收入郑钦仁、李明仁译著《征服王朝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年,第215页)。二重构造没变,变化的是匈奴五部在此二重构造中的地位。汉赵国家的主体制度依然是汉晋华夏帝国的制度。另一方面,复杂之处在于,华夏皇帝制度的外表下常常包裹着草原传统的躯干,谷川认为塞外匈奴国家的军事体制,体现在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太子、诸王所实行的对国家军队的管理之中(见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第40页)。三崎良章也指出后燕的官僚制度中始终存在草原传统的“宗室封建制”的影响(见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国の基礎的研究》第4章,第89-95页)。北魏早期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利用普遍封爵来弥补官僚制度的不完备,同时实现从内亚名号传统向华夏式官爵制度的转变(详见胡鸿《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历史研究》2012年第4期)。
    (17)阎步克钩稽了十六国冕服制度的相关史料,发现石勒、石虎、慕容儁等不仅遵用晋代的冕服制度,而且对冠服的细节十分认真进行推敲。见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第8章,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8-280页。另外,十六国史料中反复出现的“依汉魏故事”、“如魏晋故事”、“依霍光辅汉故事”等说法,不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合法化,也涉及具体的礼仪标准。
    (18)胡鸿:《星空中的华夷秩序——两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关华夷的星占言说》,《文史》2014年第1辑;胡鸿:《中古前期有关异族的知识建构——正史异族传的基础性研究》,《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会刊》第4卷待刊稿。
    (19)见《史通通释》卷一一《史官建置》,第313页。
    (20)见《史通通释》卷一二《古今正史》,第358-359页。
    (21)见《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载记》,第3209页。
    (22)[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4-165页。
    (23)参看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收入《唐长孺文集》第1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5页。
    (24)《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第2729页。本文以下部分将大量使用《晋书·载记》的材料,为免冗繁,仅在文中以括号标明页码,不再出页下注。
    (25)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6页。同条刘孝标注引邓粲《晋纪》曰:“石勒手不能书,目不识字,每于军中令人诵读,听之皆解其意。”
    (26)周伟洲:《南凉与西秦》第2编第1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8页。
    (27)林幹:《鲜卑拓跋、秃发、乞伏三部的早期历史及其南迁路线的初步探索》,收入林幹、再思著《东胡乌桓鲜卑研究与附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28)这里说的两部,指的是拥有书写历史记忆权力的乞伏西秦与秃发南凉的统治集团。迁徙无疑发生过,只是这里的迁徙路线和英雄谱系都只是某一部族集团的记忆,融入西秦、南凉政权的其他部族、人群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来历,但在失去历史书写权力的情况下,他们的历史湮没在了统治集团讲述的历史中。
    (29)《宋书》卷九八《大沮渠蒙逊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415页。
    (30)见聂溦萌《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国の基礎的研究〉》,《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会刊》第2卷,第273-275页。
    (31)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9页。
    (32)罗新:《论拓跋鲜卑之得名》,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2页。
    (33)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三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0-501页。
    (34)《史记》卷四○《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第1728-1729页;卷七八《春申君列传》,第2393-2394页。
    (35)《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1年,第726页。
    (36)见[清]汤球辑,吴振清校注《三十国春秋辑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下简称汤球《辑本》。
    (37)[日]五胡の会编:《五胡十六国霸史輯佚》,东京,燎原书店,2012年。下简称《霸史輯佚》。本文下面涉及的十六国史料,很多直接或间接得自本书以及上注《辑本》,除了文字有异需要考订以外,仅引原始出处如《太平御览》、《初学记》等,不再注《輯佚》和《辑本》的页码。
    (38)《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第1975页。
    (39)见《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传》,第1195页。
    (40)《太平御览》卷三六○引车频《秦书》,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1659页。
    (41)《北堂书钞》卷一《诞载三》,孔氏三十三万卷堂影宋本,第3页。黄帝在孕月数有多种说法,此处所引二十月与《论衡·吉验篇》同,除此之外,《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正义》云“二十四月而生”(第2页),而《宋书》卷二七《符瑞志》言“二十五月而生”(第760页)。“尧十四月而生”,诸家无异说。
    (42)《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上》,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第3956页。
    (43)[汉]王充:《论衡》卷二《吉验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9页。
    (44)《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车频《秦书》,见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中,第223页。
    (45)《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第86页。
    (46)《宋书》卷二七《符瑞志》,第779页。
    (47)《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43页。
    (48)《宋书》卷二七《符瑞志》,第783页。
    (49)又《太平御览》卷三七○引《三十六国春秋》(或为《十六国春秋》之误)曰:“渊生而左手有文曰渊,遂以命之。”(第1704页)同书卷一一九引《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渊生左手有文曰渊海,遂以名焉”(第574页)。
    (50)又《太平御览》卷三七一引车频《秦书》曰:“苻坚生,肩背皆赤色,隐起若篆文付,因为苻氏”,“又曰:坚背文曰草付之祥,因为苻氏”(第1711页)。前秦的史书和《载记》中以“苻”姓起于苻坚背上的篆文。其实不然,氐人中的“苻”姓早已有之,三国时蜀后主建兴十四年(236)即有“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之事(见《三国志》卷三三《蜀书·后主传》,第897页;又见卷四三《蜀书·张嶷传》,第1051页)。而魏青龙三年(235)降魏的氐王苻双应即苻健之弟(见《晋书》卷一《宣帝纪》,第9页)。蒲、苻同音,皆为氐语的译写,洪将“蒲”改为“苻”,可能为迎合谶语,也可谓有成例可据。
    (51)[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九《总叙帝王·事对》“手握褎”条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206-207页。
    (52)《史记》卷三九《晋世家》,第1635页。初见于《左传》昭公元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218页。
    (53)《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下》,第4157页。
    (54)汉尺约为0.23米,魏晋以下逐渐增长,魏尺增至0.241米,而东晋时的尺已长0.245米。参看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河南省计量局主编:《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68页。
    (55)见《太平御览》卷三八六“健”条引《石虎别传》,第1786页。
    (56)《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第761页。
    (57)《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第763页。另一说为“九尺二寸”,如《史记》卷二《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第49页。
    (58)《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第761页。
    (59)《史记》卷四《周本纪》《正义》引《雒书灵准听》,第116页。另一说见同注引《帝王世纪》:“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宋书》卷二七《符瑞志》取《帝王世纪》之说。
    (60)《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第1909页。另《太平御览》卷三七七引《春秋演孔图》曰:“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第1740页)
    (61)《太平御览》卷八六引《河图》,第407页。
    (62)《汉书》卷三一《项籍传》,第1796页。
    (63)《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正义》引《河图》,第342页。
    (64)《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上》,第3964页。
    (65)《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传》,第871页。一说为七尺七寸,见《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第779页。
    (66)参见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67)《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42页。
    (68)《宋书》卷二七《符瑞志上》,第779页。
    (69)《史记》卷四《周本纪》《正义》引《雒书灵准听》,第116页。
    (70)《晋书》卷三《武帝纪》,第49页。
    (71)见《陈书》卷一《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2年,第1页。《周书》卷一《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1年,第2页。
    (72)《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太史公曰”,第338页。
    (73)《晋书》卷九七《吐谷浑传》,第2538页。有趣的是,七尺八寸的身高则与刘邦相同。
    (74)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第10页。
    (75)《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715页。
    (76)《史记》卷四二《郑世家》,第1795页。
    (77)此说见[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五“寤生”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1页。清人黄生《义府》,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主此说,见马固钢《说“寤生”、“昼寝”及其他》,《湘潭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杨伯峻也同意这种解释。
    (78)《太平御览》卷三六一“产”条引《风俗通》,第1663页。
    (79)《太平御览》卷三六一“产”条引《十六国春秋》,第1662页。
    (80)《太平御览》卷三六一“产”条引《十六国春秋》,第1662页。《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同此而言略,但多“鲜卑谓被为秃发”一句。(第3141页)
    (81)《太平御览》卷三六一“产”条引《十六国春秋》,第1662页。
    (8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五二《班叔皮王命论》,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66页。
    (83)见《宋书》卷二一《乐志三》,第619页。
    (84)[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4页。
    (85)《魏书》卷三○《楼毅传》,第718页。
    (86)《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13页。
    (87)《魏书》卷九五《慕容垂传》,第2067页。
    (88)《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第71页。
    (89)《魏书》卷一《序纪》,第15页。
    (90)《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裴注引干宝《晋纪》,第111页。
    (91)《宋书》卷一《武帝纪上》,第15页。
    (92)《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第717页。
    (93)苻秦在五德历运上承石赵之水德而为木行,也是两者关系深厚的表现。参看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4)《周书》卷四八《萧詧传》,第870页。
    (95)《周书》卷二三《苏绰传》,第394页。
    (96)《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第911页。
    (97)《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第2502页。
    (98)《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第1449-1461页。
    (9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75-177页。
    (100)呼韩邪卒时,“立雕陶莫皋,约令传国与弟”,见《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第3807页。对此时期兄终弟及制的研究可参看内田吟風《北ァヅァ史研究·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75年,第214-21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