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7)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 胡鸿 参加讨论

    四 十六国“史相”辨析之三:模式化叙事举例
    除了正面塑造华夏式君主形象以外,十六国的史学书写还使用更为隐晦的方式将本国历史写成“华夏”的历史,最集中地体现在“模式化叙事”中。以下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一)石勒征刘曜
    《石勒载记》记石勒赴洛阳征刘曜时有这样一段:
    勒统步骑四万赴金墉,济自大堨。先是,流凘风猛,军至,冰泮清和,济毕,流凘大至,勒以为神灵之助也,命曰灵昌津。勒顾谓徐光曰:“曜盛兵成皋关,上计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者成擒也。”诸军集于成皋,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勒见曜无守军,大悦,举手指天,又自指额曰:“天也。”(第2744-2745页)
    这样一段充满细节的描写,包含三个板块,值得逐个进行分析。第一个板块是石勒从灵昌津渡黄河,原本流凘风猛,流凘即流动的冰块,随风飘浮在迅疾的河水中,令舟船难以行驶。曹操诗云“流凘浮漂,舟船行难”(83),即指此。大风也是渡河的重要障碍。但石勒到达之后,“冰泮”,即浮冰竟然消解,或者是流量忽然大减,大风也停息变得“清和”。等到军队渡河完毕,大规模的流凘又出现了。因为有此神异,石勒命名此处为灵昌津。此事是真是假,今天无从考证,但是仅从情节和叙事手法而言,它与光武帝渡滹沱河的故事极为神似。刘秀在蓟为王郎所购,慌乱中向南逃亡,《东观汉记·王霸传》记曰:
    光武发邯郸,晨夜驰骛,传闻王郎兵在后,吏士惶恐。南至下曲阳呼沱河,导吏还言河水流斯,无船,不可渡。官属益惧,畏为王郎所及。上不然也,遣王霸往视之,实然。王霸恐惊众,虽不可渡,且临水止,尚可为阻。即还曰“冰坚可渡”。士众大喜。上笑曰:“果妄言也。”比至河,河流澌已合可履……遂得渡。渡未毕军,冰解。(84)
    此故事亦见于《宋书·符瑞志上》,编列在光武帝的其他种种神异之中。与石勒渡河的故事略为不同的是,刘秀没有船,要靠河水结冰才能让车马过河。但是君王受到上天庇佑,使得面前的河流瞬间从不可渡变为可渡,这一点两个故事是完全一致的。刘秀渡滹沱河的故事,流传很广。北魏孝文帝曾脱口而出“昔刘秀将济,呼沱为之冰合”(85)。李贤《后汉书注》还说,“光武所度处,今俗犹谓之危度口”(86)。“危度口”一名不见于正史,不知出现于何时,若石勒命名“灵昌津”时已经存在,则可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这一类天子渡河的故事,还见于北魏道武帝追击慕容宝之时:
    十月,宝烧船夜遁。是时,河冰未成,宝谓太祖不能度,故不设斥候。十一月,天暴风寒,冰合。帝进军济河……急追之。(87)
    因为这次黄河突然冰合,拓跋珪军队意外而至,遂至慕容宝有参合陂的惨败。类似事件再见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征赫连昌时:
    冬十月丁巳,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会天暴寒,数日冰结。(88)
    拓跋部两次利用出人意料的冰合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些记事如果都是真实的,原因应当是拓跋部掌握了一种使流澌变为坚冰的技术,早在昭成帝时期,就有这样的记载:
    帝征卫辰。时河冰未成,帝乃以苇絙约澌,俄然冰合,犹未能坚,乃散苇于上。冰草相结,如浮桥焉。(89)
    道武帝和太武帝能够让河水在适当的时候冰合,可能就是使用这种技术做到的。但是在史书的叙事中,却似乎是上天相助,而非假手人力,故而是有意自我神化的结果。以上所述从刘秀到拓跋焘的渡河故事,或许不乏真实的成分,但是同一神异化母题的重复再现,说明它们至少是采取了一种“模式化叙事”的形式。因此,在这个文本链条中的《石勒载记》的渡河故事,也应看作是一种“模式化叙述”。
    上引《石勒载记》的第二部分是他对谋臣徐光分析局势的话。我们不能否认石勒具有出色的谋略,只是他说这句话的表达形式又有先例可循,石勒对徐光说:
    曜盛兵成皋关,上计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者,成擒也。
    而干宝《晋纪》记景初二年(238)司马懿征公孙渊,行前曾对魏明帝说:
    渊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为成禽耳。(90)
    石勒与干宝为同时代人,恐怕没有机会读到《晋纪》。只是《晋纪》此条一定有更早的史源。为石勒撰《起居注》者恰有徐光,此事的最初记录者应该是他。而徐光或许读过作为《晋纪》史源的某种史书。另外,《载记》的文字与徐光的原始撰述之间又经历了田融、郭仲产、崔鸿等中间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润饰改写的可能。总之一个不识字的羯人,说出与司马懿说过的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无论如何也应视为修史者润色词句的结果。
    引文的第三部分描写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画面:
    诸军集于成皋……勒见曜无守军,大悦,举手指天,又自指额曰:“天也。”
    在魏晋及以前的华夏文献中,我尚未找到与此类似的描写,那么或许可以认为这是对石勒当时行为的实录。但是在沈约笔下的刘裕做出了类似的行为:
    初公将行,议者以为贼闻大军远出,必不敢战,若不断大岘,当坚守广固,刈粟清野,以绝三军之资,非唯难以有功,将不能自反。公曰:“我揣之熟矣。鲜卑贪,不及远计,进利克获,退惜粟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我一得入岘,则人无退心,驱必死之众,向怀贰之虏,何忧不克。彼不能清野固守,为诸君保之。”公既入岘,举手指天曰:“吾事济矣。”(91)
    刘裕远征南燕与石勒征刘曜有很多近似之处,在战争之前的谋划中,他们都为敌人划定了上中下三计。等到军队到了第一道防线,也就是他们分析的上计应当设防的第一险关,而没有遇到守军,便感到事情已经成功了大半。在这样的瞬间,刘裕竟然做出了与石勒一模一样的动作“举手指天”。这只是一个巧合吗?沈约《宋书》较之十六国诸霸史为晚出,但南朝文宗沈约应当不至于去模仿石赵的历史写作。所以这两条史料之间可以排除互相模仿的关系。那么它们何以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巧合的话,只有可能是拥有共同的模板——一个早于两者的权威文本。只是这个文本目前尚不能确定,也可能已经失传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