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疆界变迁的原因及后果 植被分区有明确的植物和植被标志,是划分各级植被区、植被地带及植被省的基础,“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不单纯取决于大气热量或单纯水分条件,而是决定于水热条件的综合。热量与纬度相联系、水分与经度有关,高级植被分区单位既反映植被纬度地带性,也显示经度地带性”,(14)若物种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发生异域移民,导致生物的生态界域发生改变,生态边疆就会被改变甚至被破坏。简言之,不同层级的生态界域及各级别的生态边疆,既受气候(经纬度)、海拔、降雨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还因自然条件及人为条件的改变而变迁。 (一)气候、帝制与民族:传统时期生态疆界变迁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生态边疆分界线的变迁,主要受历史气候的温暖、寒凉等转变而导致的降雨地带及降雨量、干湿带及其程度变化的影响,还受到帝制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各民族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候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是影响历史上植被区分布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均很丰富,竺可桢关于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经历了四次温暖期、四次寒冷期交替变化的观点众所周知,(15)气候变迁史的其他研究成果显示了类似的观点,即早在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温暖期,热带、亚热带的最北界都达到黄河北界,黄河流域温暖湿润,遍布着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是最常见的植被,獐、竹鼠、象、貘、水牛等是常见的热带动物。但随着气候的变迁,温暖期的日渐缩短及寒冷期的延长,降雨带及降雨量的南向变化,导致植被分布区尤其热带亚热带植被的南向迁移,以竹类植被的南向迁移最为突出,(16)阔叶林逐渐南迁到淮河、长江流域,与植被迁移相应的是孔雀、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也发生了南向迁移。(17)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导致的植被区、带及生态界域的南向、北向移动,生态疆界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南向、北向移动。典型例子是中国北方农牧交界地带随气候变迁发生的推移,农牧交错带的南北变迁不仅影响了生态界域,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顺向演进,“农牧交错带在空间上实现了与自然地带的同步推进……因此农牧交错带的走向显现了与自然地带一致的特征”。(18)农牧交错地带的推移导致了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的推移,生态边疆线也随之发生了南北向的推移及变化。 不同王朝的政治统治及其经济开发模式,是生态边疆变迁最显著的人为影响因素。学术界对不同自然环境对政治及其制度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对历史时期各王朝的政治及制度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发展变迁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二者相互影响导致的生态边疆的变迁,尚未涉及。毫无疑问,不同的政治制度、决策、措施等都对植被区、植被地带尤其植被省的分布、各植被区系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冲击及影响,如不同的水利系统及制度、耕作制度、垦殖措施、矿冶开发策略等都对相应区域的生态环境、植被分布面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不同王朝实施的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及保护制度、植树措施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明清以后川泽山林的弛禁措施,却将这些地区的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置于被破坏的境地,引发了生态边疆线的变迁。如明以降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及垦殖,引发了生态疆界线的巨大变迁,是从中原地区显现出来并向边疆地区扩散的变迁模式,因山地的垦殖、工矿业开发等人为原因,森林植被砍伐量日益增加,原始森林演变为次生植被,再被持续砍伐后退化演变为乔木、灌木和人造林,最后退化为草甸,生物分界线随之发生着渐次的变迁,这是传统时期人为力量改变生物边疆界线的典型事例。 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对植被分布及生态边疆的变迁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农耕、狩猎或是游牧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其效应均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农业民族不同的耕作模式、土地利用方式、建筑模式、丧葬方式、能源利用方式、宗教崇拜、民族生态传统思想等,都对当地的植被分布范围及生态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尤其影响到该地生态界域内的植被类型及其界域,对不同地域生态系统的存在及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宗教活动中,一堆堆冲天的熊熊大火耗费的木材不在少数;垛木房、闪片房、土掌房等传统建筑需要耗费大量优质木材;聚居在山腰及山顶等高寒地区的彝族家里常年不熄的火塘是生活及家族活动的标志区,对植被的砍伐量可想而知;彝族早期火葬习俗及清以降棺木葬的盛行等也对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这些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及其分布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边疆线的存在及变迁产生了直接影响。又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南下中原,导致黄河流域草原及森林植被分界线的不断变迁,生态边疆线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 此外,由于人们对森林尤其是多年生的名贵木材的追求及砍伐,导致名贵植被分布区域的南向变迁且不断减少,最终在腹里地区灭绝,如楠木、柚木、杉木等名贵植物就是在历朝历代的砍伐下不断缩小其分布区,导致了这些地区植被及其分布区域、界线的不断演替,从黄河流域渐次缩减到长江以南、西南、东南亚等地区。(19) 当然,传统时期生态边疆的变迁多以自然原因为主,虽然明清以后因人口不断增加及边疆开发的深入,人为影响因子逐渐增加,但限于技术及制度的原因,人为影响的范围及程度相对有限,尚未引起生态边疆线的根本性变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