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2-14世纪英格兰诸王的朝圣 12-14世纪,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狮心王”理查、“失地王”约翰和亨利三世为了领地的安全和臣民的驯服,都与教会保持相互利用的关系。国王尊重教会的教规和礼仪,努力以模范基督教徒榜样赢得臣民的拥护。他们积极参加朝圣活动,并将之与世俗的领地管理联系在一起,使朝圣变成其统治的重要手段。 亨利二世的祖先是法国的安茹伯爵,这个家族具有悠久的朝圣传统,其曾祖父的父亲福柯·纳勒伯爵至少三次前往耶路撒冷忏悔朝圣。一个世纪后,亨利的祖父,另一个福柯不仅到圣地朝圣,而且成为圣地的统治者。(31)11世纪30年代,亨利的外曾祖父诺曼底的罗伯特公爵也曾前往耶路撒冷忏悔。11世纪90年代,征服英格兰的诺曼底公爵将盎格鲁—撒克逊人崇拜的圣物和圣徒,请进了诺曼人建立的教堂和修道院。这样,英王逐渐地将法国的朝圣传统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宗教习惯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英王被称为“巡游王”或“马背上的王”,战争、狩猎、加冕、巡游、视察领地等成为国王生活和工作的中心。14世纪中期,英王还没有固定的行政管理基地。国王每巡游到一个领地,都要到当地的圣地进行礼节性的访问,并建立与圣地的联系。由于英格兰地方管理的模式以教区为单位,教堂作为教区的宗教管理者也是传达国王旨意最直接的渠道,英王自然通过教堂将其命令、权威和正义传达到臣民之中。(32)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早期,国王的领地并不稳固,叛乱时常发生,巡游朝圣为国王与教会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利用教会的力量平定叛乱地区。文森特认为,国王巡游领地的过程就是朝圣的过程。(33) 关于金雀花王朝国王朝圣的特点,英国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爱迪斯·特纳和维克托·特纳指出:国王朝圣是“暂时的”需要,强调国王朝圣的目的是试图摆脱困境或祈求健康;尼古拉·文森特则从中世纪早期英王的管理和生活方式考察其朝圣活动,提出国王的朝圣是一种“连续性的”行为。事实上,国王的朝圣与日常巡游是很难区分的,巡游作为一种生活和管理方式,在巡游的过程中,英王几乎到过英国境内的所有圣地。他们还经常以到达某一个圣地来表明他们对圣徒的虔诚态度。同时,国王巡游的过程也是视察领地和倾听民声的过程。中世纪早期,由于国王没有固定的住所,臣民对国王的行踪无从知晓,朝圣是民众接近国王最直接的方法。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反映实际生活,民众们甚至忽视朝圣的神圣性,不停打断整个朝圣的程序,连珠炮式地向国王提出各种问题,如文森特所述:“俗人、牧师、僧侣几乎没有显示出对朝圣仪式的尊重。”亨利二世曾经抱怨一生几乎没有时间祈祷,甚至在做弥撒时,刚念了两句主祷文,就被请愿的臣民打断。同样,国王们在朝圣的过程中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失地王”约翰在1200年复活节仪式期间,曾三次要求主教缩短布道和做弥撒的时间,以便他在复活节的禁食后享受正餐。因此,国王的巡游朝圣可以理解成将王室的权力凌驾于王国和臣民之上的统治方式(34)。维克特与文森特的争论在于对朝圣理解的差异:前者将朝圣视为纯宗教的活动,国王朝圣的目的仅仅为了认罪、赎罪或者祈求上帝的恩典;后者则注重分析朝圣的物质意义。笔者以为,国王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朝圣活动是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结合,既履行了朝圣的宗教责任,又达到了将权威强加在不同领地上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