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先秦诸子的普遍关注 在考辨“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提及的先秦人物众多。被康有为关注的决不仅仅限于由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组成的先秦七子,而是先秦诸子尽在其中。不仅如此,无论是他对每个人物思想的探寻之细还是视野之宽都令人叹服,在近代思想家中几乎无人望其项背。并且,与考辨“学术源流”的理论初衷一脉相承,康有为热衷于对众多的先秦人物予以身份定位和学派归属。这样一来,他在将某一人物定位在某一传承谱系之时,也就大致勾勒和匡定了这一人物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内容。 首先,就对先秦七子的关注来说,从孔子、老子、墨子到孟子、庄子,再到荀子和韩非,康有为无一遗漏地对七子进行学术身份的定位,逐一诠释每一子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寻他们的学术谱系和勾勒他们的传承轨迹,并且依据自己的好恶、立场对他们的思想予以不同的取舍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康有为探寻的触角延伸到了诸多领域——不仅观照七子之间的渊源关系和思想异同,而且以佛学、西学贯穿其中,可谓视野广阔,繁简有度,收放自如。 诚然,出于为中华民族寻找精神源头的需要,近代哲学家都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追本溯源中注重先秦哲学,聚焦先秦诸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除了康有为之外,严复、梁启超、章炳麟等人也重视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注重先秦七子的关系。严复的主要精力是翻译西学,对中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子和庄子两人,与康有为对众多先秦诸子的关注不可同日而语。梁启超对先秦七子的研究就系统性和深入性来说可以与康有为相比肩,特别是他的《老子哲学》《子墨子学说》《墨子学案》是近代较早研究老子和墨子思想的专著,加之《孔子》《儒家哲学》等著作,梁启超对“三位大圣”均有研究,远比康有为以孔子为主,无老子、墨子研究专著要全面得多⑤。然而,梁启超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关注具体人物,而非彼此关系,除了迫于探寻中国文化源头的需要论及老子、孔子和墨子“三位大圣”之间的关系之外,对先秦七子的关系——如康有为津津乐道的老子与墨子、孟子与荀子的异同关系并无具体阐述和深入研究。章炳麟将诸子学纳入国学之中,推崇之情与康有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就研究方式和思想倾向而言,推崇古文经学的章炳麟循着刘歆等人的思路,采取《汉书·艺文志》的方式以各家(十家、九流)为单位审视先秦诸子和先秦哲学,而不是像康有为那样突出具体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鉴于此,作为个人的先秦七子之间的渊源关系和学术同异并不是章炳麟关注的重点问题。 其次,就关注的方式和人数来说,从对先秦诸子的关注之系统,人物之众多的角度看,康有为的做法恐怕是其他人所望尘莫及的。诚然,在对先秦学术的考辨中,梁启超提及到了众多人物,并将众多的人物编排到了“三圣”——老子、孔子、墨子创立的三大系统中。在这个前提下,他所作的只是人物排列而已,并没有对众多先秦诸子的思想予以多维阐发。康有为不仅提及的先秦诸子数量众多,而且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人物的思想内容予以阐发。尽管离系统诠释距离甚远,然而,通过思想阐发与学术传承相互印证却是康有为关注先秦诸子,审视、研究先秦诸子的特点之一,也是有别于且优于其他近代思想家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