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孔学传承谱系和孔子后学的梳理中,康有为凸显孔子之学的两派之分。在他看来,孔子思想远近、大小、精粗无所不包,大同和小康皆在其中;孔子的亲授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则分别传承了其中的一个方面,由此分裂为两大派。上述引文中的有子与曾子便由于对孔子的大同之学与小康之学的不同侧重,而形成了流传各致的两大派别。大致说来,正如子游、子张、子夏、子思和孟子与有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荀子与曾子的思想之间具有渊源关系一样。 在此基础上,康有为给阵容庞大的孔子后学颁发“爵号”,表彰其中的突出贡献者。在这方面,他通过“十哲”、“二伯”、“孔门龙树”、“孔门之龙树、保罗”、“孔子之后一人”、“汉世第一纯儒”、“小教主”等不同等不同称号,突出孔子后学在捍卫、传承和光大孔子之道中的不同贡献、思想差异和后继影响。其中,“十哲”包括孔子亲授弟子和后续传人,是对孔子后学整体队伍的全面审视和位次排列:“康先生论十哲当以颜子、曾子、有子、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荀子、董子居首,盖孔门论功不论德也。”(19)“二伯”是对孟子和荀子的合称,旨在突出两人是战国时期的孔学大师,在传扬孔学、力辟异端中功绩显赫。“孔门龙树”的称号起初同时颁发给了孟子和荀子两个人,与“二伯”相一致;后来专指孟子,成为孟子的别称。康有为在称孟子为“孔门龙树”的同时,又在作为佛教护法象征的龙树后,增加了作为基督教护法象征的保罗,即“孔门之龙树、保罗”。可见,“孔门龙树”体现了康有为对荀子先尊后贬的心路历程,“孔门之龙树、保罗”则是属于孟子一个人的殊荣。康有为将与孟子一样发挥孔子之仁的董仲舒称为“孔子之后一人”、“汉世第一纯儒”,使董仲舒成为进入孔门“十哲”的唯一一位非先秦人物。康有为给董仲舒写的颁奖词是:“董子之精深博大,得孔子大教之本,绝诸子之学,为传道之宗,盖自孔子之后一人哉!因属门人王觉任搜其后学,表其传授,俾后世于孔门统绪流别得详焉。”(20)由此可见,“孔子之后一人”和“汉世第一纯儒”都是康有为授予董仲舒的桂冠。康有为早年“尊朱”,曾经将朱熹誉为“孔子之后一人”。对此,他的理由是:“惟朱子学识闳博,独能穷极其力,遍蹑山麓,虽未遽造其极,亦庶几登峰而见天地之全,气力富健又足以佐之,盖孔子之后一人而已。”(21)可见,“孔子之后一人”被康有为分别颁发给了董仲舒和朱熹两个人,并且颁发给朱熹的时间早于董仲舒。后来,康有为转向“独尊陆王”,朱熹的地位急剧下降,“孔子之后一人”则专属于作为“汉世第一纯儒”的董仲舒了。朱熹虽然没有进入“十哲”行列,但是,鉴于朱熹在明代的重要影响,康有为还是给予了朱熹一定的荣誉;即使在后期不再称朱熹为“孔子之后一人”时,康有为也依然称朱熹为孔教的“小教主”。 总之,在对先秦诸子和先秦哲学的梳理中,康有为不仅将众多人物归入孔子之学,而且对他们的思想予以辨梳——通过与孔子思想及六经相对应,最后分出派别,划定孔学的嫡传与别派。可以说,康有为的这项工作是有相当难度的,蕴含着对孔子思想的突破性解读和理论创新。康有为对孔子之学的深入诠释和全面研究,至今无人能及。当然,与审视先秦诸子的方式和视野别无二致,康有为对孔子之学的审视也是在四个不同维度——与汉唐哲学的关系、与宋明理学的关系、与佛学的关系和与西学的关系中展开的。这印证了康有为审视角度的多维性,也推动了对孔子思想的深入挖掘、内容转换和现代诠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