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孔子之学的系统梳理 如果说追溯“学术源流”的需要使康有为将探究的目光聚焦先秦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对先秦诸子的关注还是流派传承的梳理,康有为用力最多的无疑都是孔子之学。他是如此描述孔子之学的: 夫孔子之后,七十弟子各述所闻以为教,枝派繁多。以荀子、韩非子所记,儒家大宗,有颜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孟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仲弓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他澹台率弟子三百人渡江,田子方、庄周传子贡之学,商瞿传《易》,公孙龙传坚白。而儒家尚有宓子、景子、世硕、公孙尼子及难墨子之董无心等,皆为孔门之大宗。自颜子为孔子具体,子贡传孔子性与天道,子木传孔子阴阳,子游传孔子大同,子思传孔子中庸,公孙龙传孔子坚白。子张则高才奇伟,《大戴记·将军文子篇》孔子以比颜子者,子弓则荀子以比仲尼者。自颜子学说无可考外,今以《庄子》考子贡之学,以《易》说考子木、商瞿之学,以《礼运》考子游之学,以《中庸》考子思之学,以《春秋》考孟子之学,以正名考公孙龙之学,以荀子考子弓之学,其精深瑰博,穷极人物,本末、大小、精粗无乎不在,何其伟也!(16) 《论语》开章于孔子之后,即继以有子、曾子,又孔门诸弟子皆称字,虽颜子亦然,惟有子、曾子独称子,盖孔门传学二大派,而有子、曾子为巨子宗师也。自颜子之外,无如有子者,故以子夏之学,子游之礼,子张之才,尚愿事以为师,惟曾子不可,故别开学派。今观子夏、子张、子游之学,可推见有子之学矣。子游传大同之学,有子必更深,其与曾子之专言省躬寡过、规模狭隘者,盖甚远矣。后人并孟子不考,以曾子、颜子、子思、孟子为四配,而置有子于子夏、子张、子游之下,不通学派甚矣。大约颜子、子贡无所不闻,故孔子问子贡与回也孰愈,而叹性与天道。子贡传太平之学,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人己皆平。庄子传之,故为“在宥”之说,其轨道甚远。有子传升平之学,其传在子游、子张、子夏,而子游得大同,传之子思、孟子。曾子传据乱世之学,故以省躬寡过为主,规模少狭隘矣。曾子最老寿,九十余乃卒,弟子最多,故其道最行。而有子亦早卒,其道不昌,于是孔子之学隘矣,此儒教之不幸也。(17) 在这个前提下,康有为十分重视对孔子后学尤其是孔子亲授弟子的研究,不仅提及的人物众多,而且揭示、辨梳了这些人物的思想内容和传承谱系。粗略统计,康有为论及到思想内容和传承谱系的孔子亲授弟子不下十几个,从颜回、子贡、有子、曾子、子夏、子游、子张、子弓、子路到子木无所不及,由此联想到康有为关于“百家皆孔子之学”的论断,加上老子、墨子、子思、田子方、孟子、庄子、荀子、宓子、景子、世硕、公孙尼子、吴起和李悝等人,孔子后学的阵营庞大得令人吃惊。对于孔子后学的规模,康有为早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孔子之学,门人七十,弟子三千,徒侣六万。”(18)如此说来,孔子之学阵容庞大似乎也在预料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