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清末立宪中少壮亲贵的政治心态(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月刊》 孙燕京 参加讨论

    表现之五,头脑易热、盲目乐观。
    1907年,溥伦自日本归国,顺道查看南方政情。他觉得“苏杭甬路款一事,异常固结,均守定商办拒款四字宗旨,相持日久,人心渐形惶惶,无论外交上如何为难,必须竭力商量,稍微变通,以顺舆情。只须办到此项借款与路无涉,民情庶可稍安”。这意味着,只要把为修路所借的外债换个名目,糊弄一下百姓就可以暗度陈仓了。他还建议,“派盛进外部,庶事权相属,办事较易为功”(55)。事实上,在清末,列强给中国借款除了经济动因外,还绑定了政治条件;况且国际间条约不可能形同儿戏,冠之以其他名目却挪用修路,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他知道外国人信任盛宣怀,便天真地以为,派他到外务部任职就一切都好办,这岂不是过于幼稚?诸亲贵中,善耆是公认的“有才识,睥睨傲物”(56)式的人物,在各任职岗位上也政绩突出,但常常出言随意,判断简单。孙宝瑄曾评论说:“肃邸状貌极厚重英伟,惜出言太轻,看事太易。”(57)王照回忆戊戌时讲了一段故事,很能反映善耆的性格。“其前岁(光绪三十三年)肃王曾谓余曰:我所编练之消防队,操演军械,无异正式军队。以救火为名,实为遇有缓急保护皇上也。至是(光绪三十四年春夏之交)余自保定来,题及前话。谓倘至探得太后病不能起之日,王爷即可带消防队入南海子,拥护皇上入升正殿,召见大臣,谁敢不应。若待太后已死,恐落后手矣。王曰:不先见旨意,不能入宫。我朝规制,我等亲藩,较异姓大臣更加严厉,错走一步便是死罪。余曰:太后未死,那得降旨。王曰:无法。余曰:不冒险,恐不济事。王曰:天下事不是冒险可以成的。你冒险,曾冒到刑部监里去,中何用来。余扼腕,回保定。又百余日而大变酿成,清运实终矣!”(58)
    庚子事变之后,清廷迅速完成世代更替,推出一批政治新人(笔者无意涉及包括汉大臣在内的权贵,仅限于亲贵),用年轻、相对开明的亲贵弥补被惩办的祸首(一批极端保守的王公大臣)之缺,实现了代际转换、新陈代谢。实事求是地说,正是他们的亮相,导引了清末政改新风的劲吹,中国宪政呼之欲出(这里不谈立宪派的作用)。正因为他们年轻、开明、有朝气,又先后出洋开眼界,从而滋生追新的种种思想行动,甚至不自觉地带有某种现代性追求。少壮亲贵尽管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不成熟,但在时代风云、世界潮流与个人性格的共同驱使下,完成了少壮亲贵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跨越,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