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点 2013年,“魏根深教授图书捐赠仪式”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行。那时他刚刚出售了在北京以及在其他国家的部分房产,去泰国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定居。在魏根深看来,选择居住生活在哪里,应该与年龄有关系:年轻时候喜欢大城市,年龄大了喜欢乡村。“泰国那个小渔村就像100年前英国的村子,像我出生、儿时居住的地方。”魏根深说,他白天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因为住在邻近的泰国人就像百年前住在海边的英国人一样,临海而居不是为了享受,而是要靠打渔生存,待晚上他们回来时魏根深已经不出门了。 魏根深说,很多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年复一年,平静、平安地度过一生。他有一位大学同学,一生没有离开过剑桥大学,从剑桥的学生成为剑桥的教授、系主任,一直到退休。这位同学曾对魏根深说:“与你的人生相比,我对自己的人生很失望。”魏根深对他说,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人生,“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样飞来飞去,世界将变得非常拥挤。” “我的一生不可能只做一件事,那样没挑战,没乐趣。”魏根深随口报出工作过5年以上的国家:德国、法国、中国、日本、泰国、美国、英国、比利时……如果算上旅行经历,他的足迹早就遍布了五大洲。他说,这几年他仍然每年都外出旅行,除了常规的去中国(主要是香港)、日本、美国,他还会去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他会去“认识不够”的北非,在撒哈拉沙漠里骑骆驼,甚至一边做饭,一边回忆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问魏根深最喜欢哪个国家或者城市,他想了半天没答上来。他有些抱怨地说,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如今乡村反而比较漂亮,城市越来越没意思,“几乎所有的首都都越来越像,连卖的商品也一模一样”。他还记得,1953年他12岁时从英国乡下坐船到巴黎,“我马上就爱上了巴黎,因为跟英国完全不一样”。但现在,已经很少有地方可以再带给他这样的“心灵撞击”了。 文汇报首席记者 单颖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