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在各地州府县的纪功碑,您目前发现了多少? 朱玉麒:对平定西北边疆的告成太学碑这一清代独有的纪功碑形式的发现,使我的研究将书本记录和实地考察结合了起来,因为清代的文献档案很难将这一宣传攻略在地方上的表现一一记录出来,这就需要田野调查。而我发现,在很多地方,这些碑被意外地留下来,但是当地都还没把它太当回事。譬如说苏尔德担任布政使的苏州,苏州沧浪区2000年的大事记里面讲到,沧浪区在重新建文庙为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时候,拆危房时发现了四块平定碑。苏州是当年江苏布政使的驻扎地,而学政驻扎在江阴,那时候江阴有很大的文庙,去年年底到江阴调查,发现这四块碑也存在,被砌到了明伦堂的墙上。不仅这些府、州的文庙里有,江苏的丹阳、宜兴、溧阳、吴江等县学也都有发现。过去属于江苏的上海地区也有,上海宝山区的陈化成纪念馆就是当时宝山县的文庙大成殿,宝山区的吴淞中学网站上公布他们的乡土教材,提到了三块平定碑。我去找的时候,发现很多碑都被摞起来了,字面朝下,以防日晒雨淋的破坏。我找最大的几块碑,从侧面或者把地下的泥土掏空,拿相机伸进去拍摄,也只能照到最边缘的字迹,但一看,写着“平定回部”、“平定青海”等字样,就明白了,是这几块碑。嘉定区有一个思贤堂,《嘉定碑刻集》记载有平定回部的告成太学碑,去年“十一”陶喻之先生陪同我去访问,也看到了砌在墙上的属于嘉定县文庙的原碑。所以我说,我们今天是因为对新疆的援建,而使江南许多人了解了新疆。但是在清代,各地学宫的纪功碑,就让江南士人在寻常生活中熟悉了整个西北。因此,用文学一点的说法,是:清代新疆,是一个在江南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始叙述的故事。 不仅江南,在西南地区的云南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一个很偏远的地方,那里有个建水县,县里有一个文庙,文庙里面也竖立着高大的平定青海、平定回部的告成碑。陕西西安碑林,大家都很熟悉,最辉煌的并不是碑林后面的三个室里面放了几百个汉唐的碑刻,而是前面的六方平定碑,它们各自立在六个碑亭里,可见当年西安府学的文庙形制。陕西的黄陵县,半截《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也留下来了。我跑到陕北的米脂县,米脂的东关小学是过去的文庙所在地,大成殿被保存下来,有一块乾隆三十年刻的《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仆倒在那里做台阶。乾隆二十九年,皇帝曾经说过,各地平定碑上不用刻满文,碑也可以根据当地文庙的情况缩小尺寸,米脂县的这块碑确实如此,当年县令刻的时候用的当地人的书法,没有满文,碑也小。 根据我目前不完全的调查,今天的十四个省区都有这些碑文,北到山西、河北,南到广东、广西,西到四川、甘肃,东边的山东、江苏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地方文庙平定碑的存在,有时是地方志的记载,有时是实物,有时又是图书馆的拓片等等。如山东的青州文庙已经不存,遗址盖成了青州宾馆,但是北大图书馆保存了一份青州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拓片,证明那里肯定是有过。碑刻之学,多重古昔,缪荃孙编《金石分地编目》,只收各地元代以前的石刻。所以明清的碑刻,并不在过去的研究者视线之内,现在从我们研究清代边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笨重而晚近的、书法水平欠佳的平定碑石刻,其实也还是历史学研究的富矿。 清朝纪功碑的传统在汉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告成于太学而不是告成于太庙,这是清朝的发明吗? 朱玉麒:在中国平定边疆的过程中,这种纪功碑的文化是延续的,是完全按照汉文化的系统来运作的,不过到了清朝,它更加重了用纪功碑昭告天下的含义。过去的皇帝功成归来,奏凯献俘,一般都是告成于太庙,即告成于他们的祖宗家庙,甚至祖陵,确实从来没有告成于太学的。魏源注意到了这点,他在《圣武记》中说:“古帝王武功,或命将,或亲征,惟以告于庙社,未有告先师者,在泮献馘,复古制,自我圣祖始。”圣祖就是康熙皇帝,他在平定朔漠碑中提到:“考之《礼·王制》有曰:‘天子将出征,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复周礼的古制,成为其平定碑“礼先师以告克之遗意,而于六经之指为相符合”的目标。这个《礼记》中的“告成太学”礼仪,确实从魏晋以来就没有在军礼当中实现过,是清代皇帝的发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