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这个复古制,是他表明正朔、力求正统的表现;而它带来清朝纪功碑告成太学的方向改变,实际上是把地方区域的平定从帝王一己之私事变成了天下一统的共识。过去的地方平定,只是告于帝室的祖宗,因为这是帝王的私事;但是现在告于太学,便要让天下景仰先师孔子的文化精英都通晓此事: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大清臣民都需要周知的事实——当然民族国家共同体这个概念当时是没有的,而《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中“皇清之中夏”所包含的意思就是这样。 从康熙时的《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开始,到乾隆皇帝诸多平定碑的宣传攻略,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在宣传一个统一中国的民族共同体。从它的宣传里面看到的肯定是“一个中国”这个概念。光绪十年(1884)新疆放弃了过去的军府制而建行省,此后的发展与内地同步,堪称突飞猛进。晚清的时候全国实行新政,新疆的表现非常出色。如果不是辛亥革命重新开始新的制度,新疆渐渐走到中国各省市的前列是完全没问题的。我们从1911年编订的《新疆图志》里面看到,晚清新疆的官员已经提出了很多改革的理念,包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视工业、建设铁路、双语教育等等,这些很超前的意识,我们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才开始逐步实现。清朝对新疆包括其他边疆地区的管理确实在与时俱进,虽然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由此探讨一个统一中国如何去完成一个近代国家的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正在热烈讨论的清代民族边疆区域经营理念、对于今天的边疆建设,也是具有启发性的。 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告成太学碑这种形式,是否也反映出他们在心态上和汉唐的不同? 朱玉麒:这是一个老问题,前面也已经点到。可以说,相对于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政权,清朝的满族统治者作为异民族的警惕性还是有的,这是出于族群自身利益的考虑。入关以来,他们也不断在调整自己的意识,儒家文化政治制度的接受就是重要的表现。为了建立这种王统继承者的身份认同,他们也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我的导师启功先生晚年写过一组《清代学术私议》的文章,其中讲康熙、乾隆的下江南,不要以为是去寻找一种繁华的享受,而是蕴藏着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行为。他们下江南的时候去曲阜祭孔,又祭明孝陵,以儒家文化和明朝王统的继承者自居,使得汉族知识分子反清复明的追求无所适从。它也用科举考试的方式使汉族知识分子走上执掌国家、地方的仕途,满族统治者的这种文化的认同使汉族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出仕清廷。 这种在正统追求上有意为之的警觉心态,是清史研究早已揭示了的事实。从纪功碑在战争之地的确立,到发展出告成太学碑在京师和全国各地的建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就是要突出他们比之前的王朝在继承周公、孔子的理想国方面更为正统的境界。而这个有意为之的心态,带来的实际效果,确实是使大一统中国的新局面,成为了普遍的共识。我想,通过纪功碑的演变,以及在清代的影响,是我们充分认识清史以及边疆、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实习生吴越安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