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郝时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从事民族问题、民族历史等研究。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是一个现代民族概念,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产物。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种种纠结,是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科学解读。这种解读,不仅超越了西方国民成分单一性的“一族一国”观念,也超越了苏联缺失“国家—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联盟的实践。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需要努力缩小“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发展差距,建立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共享的物质生活田园;需要切实尊重“大家庭”成员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宗旨构筑中华民族大家庭亲情团结的精神生活家园,这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两把钥匙”。本文以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为主线,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等同汉族、中共对中华民族的诠释、中华民族大家庭及其建设等五个方面,立足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论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两把钥匙”/中华文化认同 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时代最强音。因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在中文话语中,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年,但是其形成和发展却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们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2]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报告中论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强调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统”观念,指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因俗而治”的智慧,认为“这种维护统一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3]32。因此,从中国的历史过程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内源动力,从中国的现实去体会中华民族发展的整合机制,是深化研究中华民族作为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立足点。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在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研究中,费孝通先生凝练概括的“多元一体”民族观,无疑是深刻把握中国历史“大道”最杰出的思想贡献。先秦时代“天圆地方”的东、西、南、北、中之域,生活着“五方之民”的“夷”“戎”“蛮”“狄”“华夏”。而“五方之民”的互动关系,也因此成为中国形成“大一统”王朝的内在动能。如果说西周时期确立了以礼乐制度折服天下诸侯的“周礼”,那么东周时期周天子之于诸侯“共主”的权威已被束之高阁,“五方之民”展开了春秋战国争“天下”的竞争。天下“万邦”“万国”的分立,中原“诸夏”的争霸,“四夷”内化为“夏”的互动,孕育了“天下统一”的新格局。当时,所谓“周之同姓诸侯而克永世者,独有燕在焉”,而“吴、楚、秦、越皆蛮夷之国”[4]。虽然秦国是吸收了西戎成分的诸侯大国,但却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奠基者。 秦汉以后的中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群雄争霸。从“三国演义”、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六朝”格局和五胡十六国,这些“五方之民”的后裔交相演绎的纷争,无不以“争天下”为目标。“天下”不是一个封疆裂土的地域空间,而是一个皇权统治的中原王朝。所谓“中原王朝”,代表着中国自秦汉统一以后的权力正统,但是谁来做皇帝则不再限于是“夏”是“夷”,或打着“汉室宗亲”旗号的匈奴后裔是否血统纯正。隋唐王朝的大统一,即是“一个接纳、混合各方传统的新王朝”[5]。其皇室宗亲中的“戎”“狄”血统无需赘言。在中国的历史中,虽然有东晋时期道士顾欢毁诽佛教的所谓“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之说[6],但没有发生过伏尔泰描述罗马帝国解体后的那种现象:“优美的拉丁语被20种蛮族的土语所取代。……各行省的竞技场、圆形剧场换成了茅屋。”[7]30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