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徐越如:《文化现场——基层科研机构的人类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徐越如:《角色与生存——一个基层科研机构的民族志调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25]万辅彬、李迪:《走进少数民族科技史——访李迪》,载万辅彬、黄祖宾主编:《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下划线是引者所加。 [26]万辅彬:《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 [27]万辅彬:《铜鼎与铜鼓的社会文化功能比较——兼议技术传播、发展中的文化多样性》,《广西民族研究》2003(1)。袁华韬、万辅彬:《中国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对铜鼓的影响》,《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28]韦丹芳:《贡川壮族纱纸的科技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学院硕士论文,2003年。韦丹芳:《贡川壮族纱纸的考察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3(4)。万辅彬、韦丹芳、孟振兴:《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第四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9]拉图尔、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30]刘鹏:《生活世界中的科学——拉图尔<实验室研究>的方法论与哲学立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31] Steven Shapin. Book Reviews [J]. Medical History, 1981(25), 341-342. [32] Donna Haraway .Book Reviews [J].ISIS, 1980, 71(3), 488-489. [33]贺建芹:《科学知识形成的因果性观念及其嬗变——论拉图尔社会建构论的转向》,《求索》2010(6)。 [34]万辅彬、韦丹芳、孟振兴:《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第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35]塞蒂娜在《制造知识》里,对实验室的概念以及实验室研究的意义和相关性等有简单明了的说明。她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建构性。实验室中知识的建构是这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实验室中科学知识的建构具有很强的与境性。“实验室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可以扩展到任何被看做知识场所的领域(如工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非不能享有一种共同的方法。参阅塞蒂娜:《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知识的与境性》,中译本序言“究竟什么是实验室?”,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36] 陈久金、卢央等.彝族天文学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 [37] 迄今为止,所谓“十月太阳历”是否真实存在仍是学界争议的焦点。笔者以为,无论结论为何,陈久金、卢央等在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中体现出的对多元文化观的身体力行、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与保护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治学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 [38] 潘鼐.评《彝族天文学史》[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4). [39] Nature, Volume: 511, Pages: 152–154. Date published: 10 July 20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