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田野报告: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剪纸 剪纸是芒市傣族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因使用工具是剪子或刻刀,故剪纸又称为“剪画或刻纸”。⑥在傣族社会,剪纸主要用在枕头、筒帕、新娘盖头等生活用品上做装饰之用;在丧礼中,纸质棺罩冥房上亦有形状各异的剪纸装饰;“奘房”⑦中的佛幡、佛伞、扎、董、板等也多为剪纸作品。这些剪纸均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走进芒市傣族村寨,在奘房的环境装饰和堂屋中,有着形式各异、种类繁多的纸剪、布剪、金属剪等作品。其中纸剪和布剪多用在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等上,而金属剪主要用于泼水龙亭的建盖上。一般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彩纸剪纸,丧事则以白色居多;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寨头小庙里则几乎都使用白色剪纸。常见的剪纸图案主要有佛像、菩提树、奘房、佛塔、莲花、孔雀、龙亭、花瓶、灯笼等,这些剪纸从题材和内容看,与中原或中国北方的剪纸不尽相同,风格也各异。 剪纸在许多傣族地区都有保留和传承,而以芒市的傣族剪纸保存较好,并在世代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剪纸曾经是芒市傣族村村寨寨妇女老人的一门拿手手艺,几乎人人都能用剪刀剪出祭祀和赕佛用的“董”和“扎”。时至今日,剪纸的群众基础相对较好,有几个深爱自己民族艺术的老人成为其骨干或带头人,如樊涌、思章华、邵梅罕等都是芒市傣族地区著名的剪纸传承人。尤其是邵梅罕,其精湛的剪纸技艺和精美的剪纸作品得到了傣族社会的认可,也获得了“他者”的赞扬,现在有七八个中老年女性跟她学习剪纸技艺。总体而言,芒市的傣族剪纸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点和傣家风情,造型粗犷豪放、朴实无华、形象生动、风格独具。其清新的南国佛地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傣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折射出傣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芒市傣族剪纸被正式列入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剪纸选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芒市傣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也随之入选。在日常生活中,每当进洼、出洼、堆沙节、泼水节等,傣族人都要在自家堂屋的佛龛上插上一定数量的剪纸“扎”“董”,以求佛祖保佑家事顺利、家人安康。寨中佛寺旁边都立有多根竹竿,其上方穿有长达数米各不相同图案组合的剪纸吊幢,佛寺内的吊幢、挂灯、横竖佛幡以及各种供奉的赕佛礼物的圆桌上,都插有不同颜色的剪纸“董”和“扎”。正是这种生活需要,使得剪纸工艺得以世代传承,剪纸艺人的技艺得以不断提升。 傣族剪纸艺人众多,其学艺路径既有代际传承,亦有自学成才。因艺人在传承或自学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剪纸技艺也在不断创新。此外,剪纸艺人各有所长,有些擅长剪纸,有些擅长刀刻,有些擅长手绘,有些擅长做傣戏道具,有些擅长做佛教用品。赶摆赕佛时,奘房就是一个小型的剪纸作品展示馆。剪纸艺人在表达虔诚之心的同时,也因作品被他人认可而获得成就感。二者的合力使得剪纸创作成为一项愉悦的工作。正是在这种融合的社会氛围中,剪纸艺人对剪纸的兴趣和钻研不断加深。在日常生活中,剪纸艺人也会相互交流经验与心得,精益求精,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然而,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拥有傣族民间剪纸文化资源的德宏却面临种种危机,有成就的傣族剪纸艺人越来越少,传承困难,这种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