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桑泽仁:“新式族群精英”的代表 在本文的以下部分,将以一位新式族群精英——康巴人[3]格桑泽仁——为个案,应用上述分析框架,对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社会关系、边政主张等问题作以全面细致的考察,并着重对他的政治行动与边政思想中的内在矛盾及由此所凸显的身份困境予以分析和讨论。 (一)成长经历与政治生涯 格桑泽仁于1904年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一个平民家庭。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作为清末“边疆一体化”工程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川边“改土归流”就在他的家乡拉开了序幕,地方上最重要的“旧精英”——巴塘宣抚司和寺庙领袖——因支持或领导地方叛乱而被官军镇压,巴塘地方由此正式设县,并开始推行现代教育。 辛亥革命后,尽管巴塘地区的政治力量几经变换,但改土归流时期设立的公立学堂和教会学校[4]保留了下来,并在这片边陲之地上培养了最早的接受现代教育的群体。格桑泽仁就是这个群体中最杰出的一员。他幼年即入读“改土归流”时设立的巴安县立小学,此后又进入基督教会开办的巴安华西小学,[5]16岁时独自前往昆明,继续中学教育(格桑泽仁,1945:3;邓俊康、李昆璧,2009)。1926年,格桑泽仁考入四川军阀刘成勋在雅安开办的“西康陆军军官学校”,成为该校仅有的三位藏族学员之一(黄启光,2004)。这份“教育履历”在当时的康藏地区是绝无仅有的,为他日后的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 1927年,客居雅安的格桑泽仁结识了流亡内地的九世班禅喇嘛的管家宫敦札西,并受到赏识。此后,他以“代表康民去向南京国民政府及由藏远道到内地之班禅大师致敬”的名义主动前往内地(格桑泽仁,1945:3)。在抵达南京后,格桑泽仁在宫敦札西的引荐下,受到了戴季陶的接见。他的身份和能力,恰与彼时国民政府寻找边疆代表的愿望相符合,这成为他步入政坛的契机。1928年夏,蒙藏委员会在南京成立,时年24岁的格桑泽仁成为最早的七位委员之一。 格桑泽仁在蒙藏委员会委员的职位上连任17年,并成为中国国民党的第一个藏族党员,多年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参加了国民党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外,他还在军事委员会中任有军职,先后担任过参议、参谋本部边务组专门委员、四川行营边政委员会委员等(格桑泽仁,1945)。1946年,年仅42岁的格桑泽仁因肺病而英年早逝,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并给予公葬,蒋介石亲送“勤贤足示”的挽幛(邓俊康、李昆璧,2009)。 (二)建立团体:内地“康巴新精英”群体的形成 在关于族群精英群体形成机制的社会学研究中,“榜样”的力量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少数族群的某位杰出人物会在本族群中产生示范效应,导致“机会结构”的改变,从而激发这个族群中的更多个体沿着相同的路径去追求向上社会流动,并可能最终形成一个精英团体(Gowricharn,2001)。在民国时期的西康地区——尤其是在巴塘,格桑泽仁就是这样一位榜样。另一位著名的康巴精英——平措汪杰——在回顾自己走下高原,来到内地,并最终参加革命的历程时,就将其最初的动力归功于格桑泽仁这位同乡前辈的示范(戈尔斯坦、道帏喜饶、司本石初,2011:10-14)。 事实上,在康巴青年——尤其是巴塘青年——赴内地求学的过程中,格桑泽仁的角色并非仅是一个消极的“榜样”,更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和组织者。1928年秋,甫就任蒙藏委员会委员,他就派人回巴塘将亲友中有才能的人接来南京,并帮他们引荐工作或学校(邓俊康、李昆璧,2009)。除此之外,他对自发来京的康巴青年也竭力帮助。1929年2月,他以蒙藏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给国民政府各机关单位写信,请求对十名来京求学,“旅费告罄,饥寒交迫”的康巴青年予以资助。(《行政院公报》,第十一号:55)同年4月,他又在蒙藏委员会的常会上提案请求专门制定对蒙藏学生来内地求学的奖励办法,以资帮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10:(6)460-462)。6月,他再次向国民政府呈文,请求帮助几位来京的康巴青年安排学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10:(7)116)。 1929年,随着来京求学的康巴青年已初成规模,格桑泽仁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西康青年励志社”“西康旅外同乡会”等组织(陈强立,1982;邓俊康、李昆璧,2009)。根据他在1930年的一次电台讲话,当时在南京求学的西康籍青年已达百余人(格桑泽仁,1930)。对于这些远道赴京的康巴青年来说,来京最早、资历最深、官职最高的格桑泽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的领袖;而对格桑泽仁来说,这个逐渐成长壮大的“新式精英”群体则成为他在国家中枢乃至西康地区的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资源。 1931年,一直怀有回康发展计划的格桑泽仁敦促国民政府在中央政治学校内专门开设了“西康学生特别训练班”(简称“西康班”),从当时在南京、北平、东北、太原等地求学或工作的康巴青年中挑选出20余人组成,集中受训10个月,并介绍他们集体加入了国民党(江安西、来作中,2008;邓俊康、李昆璧,2009)。次年,以这些“西康班”学生为核心力量,格桑泽仁返回自己的家乡——巴塘——发动了一场以“康人治康”为口号的武装夺权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