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纹饰谱系框架下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2)

http://www.newdu.com 2019-11-07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王月前 参加讨论

    二 之字纹的区域分布和特征演变
        如前所述, 之字纹是东北地区极具区域特征的陶器纹饰, 与筒形罐相同, 最能代表新石器阶段的文化演变过程。之字纹分布范围很广, 除本文所述北部流域区以外, 在东北全境均有发现, 其数量众多, 形态各异, 因此在实际发现中多被划分为多种型式而加以区别和研究。
    之字纹在本地区年代最早的兴隆洼文化中已有发现, 并且是其比重较大的纹饰种类之一, 是这种纹饰存在的最早证据。在兴隆洼文化中, 之字纹是构成“三段式”布局的主体部分。所谓“三段式”布局, 是指陶器最上部的口沿下为数道凹弦纹或之字纹, 中部饰附加堆纹凸泥带或一组复合纹饰, 最下部为主体纹饰。附加堆纹凸泥带大多位于器身中上部、器高的三分之一处, 多在大型陶器上, 其他小型器则多为“二段式”布局。这种特征在白音长汗[1]、查海[2]等兴隆洼文化遗址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白音长汗遗址, 属于兴隆洼文化阶段的二期, 乙类陶器中之字纹的比重占纹饰的70%, 且形态多姿, 富于变化 (图二:3-9) 。
    实验研究表明, 施压之字纹时因工具形状、支点位置不同、线条差异等因素, 形成之字纹形制略有差别。以压印工具的两端为支点压印成的之字纹两端都有较深的压窝;以工具一端为支点形成的纹饰一端有深压窝, 另一端压痕较浅;另有一种是以压印工具的中部为支点压印成的纹饰较为均匀, 没有明显的深压窝。同一件陶器上的之字纹长短往往相差不大, 而不同陶器上的之字纹则长短各异, 总的原则是形体较大器形所饰之字纹较长, 个体较小的器形所饰之字纹较短。之字纹复杂多样还表现在一件陶器上有多种形态之字纹组合, 个别器身上既有直线形, 又有弧线形。
    
    1-9.白音长汗10-11.上宅12.北埝头13-15.新乐16-19、37-40.左家山20-24.赵宝沟25-28.小珠山29-30.三官甸31-32.牛河梁33-36.北吴屯
    兴隆洼文化从施纹方式看, 均为压印之字纹, 不见刻划之字纹。绝大多数是竖压横排, 少数为横压竖排。总体形式较规整, 大部分排列整齐, 行间距清晰, 分片压印之字纹在对接处, 往往出现错位现象。竖压横排之字纹横排大多数为水平分布, 少量呈斜线状排列不甚水平。横压竖排之字纹, 排列较为密集。研究中之字纹往往被划分为过于复杂的类别型式, 虽利于比较却较难归纳总体特征。其实之字纹的基本形态, 无论形态细节变化, 大体呈直线形、弧线形、篦点形三种基本形式, 这些特征的之字纹在兴隆洼文化中均存在, 但明显以直线或略呈弧线形的为主, 篦点纹少见。
    除了之字纹以外, 兴隆洼[3]、白音长汗[4]等遗址还有较多的网格状的交叉纹存在, 在南台子[5]遗址这种交叉纹还单独存在, 不与之字纹共生 (图二:1-2) 。这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并讨论两者之前的年代早晚关系。目前的研究表明, 兴隆洼文化中交叉纹的产生当早于之字纹[6],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该文化竖压横排的之字纹源于交叉纹的论断[7]。可见在人们所熟知的之字纹之前, 兴隆洼文化还有一个施交叉纹的阶段, 是之字纹的前身。关于兴隆洼文化横、竖两类之字纹的早晚关系目前研究也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根据竖压横带之字纹在实际出土中数量明显较多, 而横压竖带的形式在辽西地区晚于兴隆洼文化的赵宝沟和红山文化中则比较流行等现象判断, 竖压横带式之字纹的出现要早于横压竖带式的之字纹。
    兴隆洼文化以外的各新石器文化也包含数量不同的之字纹, 北部最远可达松花江上游流域区的左家山遗址, 在其下层、中层和上层文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最东部可达辽东半岛和鸭绿江流域, 在后洼下层文化和小珠山下层文化中普遍存在;南部则到达燕山南麓上宅文化中;西辽河流域继起的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中更是常见。因时代和地域不同, 这些之字纹饰均呈现不同的状态。
    在南部的上宅文化中, 之字纹除了横、竖不同外, 还多见以弧形走向排列的形式, 不同方向的纹饰带常作几何形交叉, 在各文化中极为少见 (图二:10-12) 。
    下辽河流域的新乐下层文化的之字纹在形态上与兴隆洼文化接近, 以规整为特征, 也见有横、竖不同的形式, 以横向带多见, 并有两者的组合施纹方式;与兴隆洼不同的是新乐下层不采用“三段式”的施纹布局, 器表多以一种单独的纹饰作主体, 多通体施纹, 纹饰结构相对单纯 (图二:13-15) 。
    左家山下层文化以刻划纹和戳刺纹为主, 大多为由单一纹饰构成的横向平行或阶梯形平行纹饰带, 之字纹并不是它的主要纹样。这里的之字纹, 也为压印而成, 部分形式紧密, 也多见弧形排列或斜向压印, 纹饰不规整者只见两端压印点, 之字特征不显著 (图二:16-19) 。
    赵宝沟文化和小珠山下层文化年代相当, 且同时期分别占据西辽河与辽东半岛, 但两处的之字纹却是大相径庭。赵宝沟文化的之字纹无论是线形还是篦点, 变化均非常复杂, 且之字纹多为横压竖带形式, 纹饰多刻划而成, 既细且密, 交叉普遍, 形成条纹之间相互衔接的特征, 风格与其主要的几何纹极具共性, 只有少量为压印而成 (图二:20-24) 。小珠山下层所出土的之字纹与兴隆洼文化相似性极高 (图二:25-28) , 稍晚的后洼下层文化和红山文化与其类似 (图二:29-36) , 它们的共性是均作为一种主体纹饰, 压印而成, 排列规整, 从而与赵宝沟文化形成反差。这些差别表明之字纹的演进过程在赵宝沟文化阶段也许发生了比较剧烈的嬗变, 或者是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外部因素影响和作用, 而红山、小珠山等可能未受到这种外力的作用, 反而保持了较多与兴隆洼文化相近的特征。
    最晚阶段的之字纹在左家山中层和左家山上层文化中仍有少量发现, 均不是主要纹饰种类, 呈单组的纹饰带施于器身, 与其他纹饰组合布局, 多为刻划而成的折线, 且以横压竖排纹饰为主。特别是左家山上层文化阶段的之字纹, 形式表现为极稀疏的松散折线, 无论竖压横排还是横压竖排都与同文化的连续人字纹的形式特征非常相近 (图二:37-40) 。
    虽然之字纹在本地区最早的兴隆洼文化中不过是主要纹饰之一, 但之字纹的分布之广还是远超出兴隆洼文化本身的地域范围。从本区内观察, 除了本文所说的北部流域区, 大部分地域均存在之字纹的踪迹;而东北地区以外, 远在燕山以南的豫北冀南地区及山东半岛的磁山[8]、裴李岗文化[9]、北辛文化[10]等, 最远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卡棱加河口文化中[11]也可见到数量不等的之字纹特征的纹饰。东北地区之字纹发现如此普遍, 而迄今所有文化里还未有年代超过兴隆洼文化的, 因此, 东北地区无疑是这种纹饰的发源地, 而作为最早出现纹饰的兴隆洼文化显然是探讨其起源的可信文化之一。
    兴隆洼文化之字纹虽然形式多样, 相比其他同类遗存则显规整特征, 且多为横向排列, 少见竖排和斜排等构图形式。这样的特征还见于新乐下层、小珠山下层、红山文化、后洼下层等文化。在红山文化里装饰于豆形器盖上的之字纹虽然是以豆座为圆心作弧形排列, 但依然保持规整的特征 (图二:32) , 表明这些文化间的之字纹在技法传承上是根深蒂固的。与之相异的是, 上宅文化与左家山下层的之字纹表现手法从初始阶段就与兴隆洼文化有本质不同, 上宅文化存在压印之字纹弧形带的结构布局形式, 而且带有不同方向交互穿插等特征, 从而与平直压印纹带的作风明显有别。
    左家山下层文化的主要纹饰是由单一纹饰构成的横向平行或阶梯形平行纹饰带。纹饰种类有菱形纹, 弦纹、席纹、平行线纹、扭动曲线纹, 之字纹并非其主要纹饰, 只占其纹饰构成的一小部分, 应属外来文化因素, 其来源不排除是兴隆洼文化。可以推断, 因工具形式而导致的纹样区别不过具有区域类型的概念, 而纹饰布局方面的差异则代表了文化之间的不同。如果说在兴隆洼文化中, 因为受施纹法度约束而保证一贯的横平竖直方式, 那么同样在左家山下层文化里, 受其本土固有的阶梯形纹饰风格的影响, 之字纹在形式上也发生了与兴隆洼文化完全不同的改变, 即除了具有原本传统模式的图案生成方式而产生的横、竖向纹饰带外, 也有用工具压制时以轨迹变幻斜向伸展的之字纹形式。总体来看, 左家山下层的之字纹要更自由灵活、布局疏朗, 成纹中带有阶梯纹饰的痕迹和几何形纹的影子, 这一点与赵宝沟文化倒是很有共性。虽同处一地, 但左家山下层的这种之字纹及阶梯状纹等显然在其后的左家山中层与上层中并没有被继承和发展, 左家山中层与左家山上层文化之字纹所见的多为相对规整的横纵向排列的之字纹带, 而不见斜向延伸的之字纹带等, 其布局特征反而与基本同时的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是左家山中层与左家山上层的之字纹均为刻划而成, 虽整齐但不属于压印的体系。筒形罐的谱系研究也表明, 左家山中层与辽东半岛的小珠山中层文化是一个文化的两个分支, 而左家山下层遗存并没有直接延续到左家山中层[12]。这样的结论与我们观察之字纹方面的证据是一致的。
    赵宝沟文化的之字纹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正如前文所述, 它的之字纹变化非常复杂, 无论是线形还是篦点, 纹饰多为横压竖带形式, 刻划既细且密。同一排组的纹饰队列不整, 而不同组之间则又交叉普遍, 实际上造成了条纹之间的交叉和衔接, 从形态和原理上具备了产生几何纹的基础。因此一般认为赵宝沟的几何纹是由之字纹不断衍化而生成的, 其递变关系是:压印之字纹由规整紧密到草率疏松, 刻划直线几何纹中的S纹和菱形纹由紊乱难辨到规整清晰, 地纹 (琐印纹) 逐渐消失的过程[13]。当然促使两种纹饰之间的演化还需要一定的动力, 这可能要归结为北部地区的影响。上文提到左家山下层文化, 与之字纹同时存在的是大量的阶梯形纹饰、折线形纹饰, 左家山下层本身也发现过多件施简单刻划几何纹特征的筒形罐 (图六:8-9) , 其矮胖特征与赵宝沟有相似之处。左家山下层所在松嫩平原地区与西辽河地区存在交流的可能性与证据, 不仅在左家山下层时期, 在左家山中层阶段, 其之字纹就与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存在诸多共性, 虽然各为压印和刻划, 但均呈横平竖直特征;左家山遗址第二期即中层内还出土了蜷体特征的石龙形象[14], 其首尾衔接如玦, 头部有突起的五官的特征与红山文化的猪龙相同, 明显属于同时代的相似器物, 不过在类型学发展环节上显略早而已。由此可见, 左家山下层时期以交错、扭曲、阶梯为特征的手法和审美形式可以影响到赵宝沟文化早期人们在之字纹的基础上去创造出几何纹的图案, 并将其应用到陶器表面作装饰。但是左家山下层文化主体的高瘦型筒形罐与赵宝沟文化矮胖型的同类器谱系差别明显, 两者不可能是直接的演化关系, 纹饰方面的相似可能只是影响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