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纹饰谱系框架下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4)

http://www.newdu.com 2019-11-07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王月前 参加讨论

    四 弦纹带的区域分布和特征演变
        弦纹是新石器时代分布比较普遍的一种纹饰, 并不仅限于东北地区, 但本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比较独特的是由多道弦纹构成的弦纹带, 它们集中和成组施于陶器表面, 不同于普通的弦纹个体, 因此在探讨本地区纹饰演变方面尤为重要, 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器身上相对集中一定数量的弦纹带同样最早见于兴隆洼文化, 而且特征比较鲜明。它们是构成“三段式”布局的重要部分, 通常位于筒形罐口部, 器身的最上部, 一般有数道或十余组平行线条, 绕身一周, 其下则为附加堆纹带配之字纹、勾连纹带和主体纹饰 (图四:1-4) 。兴隆洼文化中不见全部以弦纹作为主体纹饰的实物。
    新乐下层文化与兴隆洼文化显著不同, 弦纹作为一种主体纹饰。在筒形罐上, 弦纹带以平行的形式从口部边饰以下开始呈现密集形式的分布, 直达下腹部近底处, 除边饰外很少见其他组合的纹饰 (图四:5-7) 。左家山下层文化中, 弦纹虽然不是主要的纹饰种类, 但也见类似的通体布局的形式, 不同之处是器身弦纹每隔一段会拉大距离从而留有一段素面带, 局部弦纹略带弧形的形式, 可能是受到同时期阶梯状扭曲纹的影响所致 (图四:8-10) 。后洼下层文化弦纹少, 弦纹带稀疏, 平行线状态与席纹类似, 纹饰带有整齐的断线缺口 (图四:11-12) 。马城子下层和小拉哈一期文化中的较细密, 弦纹带多与其他纹饰构成复合纹饰通体施制 (图四:13-18) 。马城子下层文化的筒形罐无论造型还是纹饰均与新乐下层有极强的共性, 既有内涵上的一致性, 又表现出时代早晚变化, 弦纹带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佐证。
    
    1-4.白音长汗5-7.新乐8-10.左家山11-12.大岗13-15.马城子16-18.小拉哈19-20.小珠山21-25.后洼
    小珠山中层和后洼上层文化时代接近, 地域相邻, 在弦纹带上的特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两个文化中的一部分筒形罐, 以侈口小平底为特征, 器身通体施纹所刻划的就是平行弦纹, 有的还在弦纹带上刻划纵向或斜向交叉线以分隔弦纹带。它们的弦纹带刻划均比较随意, 不如新乐下层、左家山下层等文化的规整均匀, 交叉和接续的现象比较普遍, 显然在制作时遵循的是相对草率的风格, 表现出这种纹饰晚期阶段的明显特征 (图四:19-25) 。
    弦纹带特征的纹饰虽然在兴隆洼文化时已经出现, 但只是“三段式”中的边饰, 不是主体纹饰。相反在新乐下层、马城子下层、左家山下层和后洼上层等文化中, 弦纹带则明显作为主体纹饰存在, 或者与其他纹饰组合作为主要纹饰, 是该种文化的指征性图案。
    新乐下层文化是弦纹最早作为主体纹饰出现的遗存, 大体分布于东北地区中部, 与之同时或略晚的左家山下层、小拉哈一期和马城子下层、小珠山中层、后洼上层文化等分列于它的北部和南部, 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弦纹带由本地区中部分别向南、北不断扩展的态势。马城子下层文化筒形罐造型呈现口径、底径大体接近的特征, 至小珠山中层文化口、底径差距加大, 直到后洼上层文化大口小底的悬殊比例造型, 器型虽然变化显著, 但器表装饰却沿袭了很强的传统, 正折射出了这个文化因素从中部太子河流域逐渐南移的路线和走向, 新乐下层文化显然是这种弦纹带纹饰比较确定的本源。
    新乐下层文化的之字纹筒形罐与兴隆洼文化同类器颇为近似, 均饰有竖压横排纹饰, 表明新乐文化的前身应是一种以接受兴隆洼文化影响为主的遗存。然而, 目前我们只能看到新乐下层文化向南、北扩展的过程, 但却少见其向西传播的证据。赵宝沟文化中的新乐下层文化因素少之又少, 表明后者在其所处阶段对前者的影响是相当微弱的, 据此判断它们之间交流是非常有限的, 也有理由推测新乐下层文化向东部和南北发展的原因可能正是对来自于西部的压力所做出的一种被动应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