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彩陶的区域分布和特征演变 本地区彩陶发现不是很广泛, 目前只存在于红山、哈克、小珠山中层、小河沿等少数几个文化中。 红山文化拥有种类相对丰富的彩陶纹饰, 图案多呈横带状环绕器表, 其宽带纹、横条纹、勾叶圆点纹、斜平行线纹、鳞形纹、菱形纹、涡纹等在本地区早期文化中找不到直接的承袭源, 因此从形式到内容可能均来自于外部相邻文化 (图七:1-6) 。 哈克文化只见少量彩陶片, 三角、宽带和波折形, 图案比较简单 (图七:7-12) 。 1-2.东山嘴3-4.牛河梁5-6.西水泉7-12.团结13-18.郭家村19-20.小珠山21-25.大南沟 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彩陶富于变化, 特点是弧线三角纹或以粗细不同的平行直线纹构成折带或网格的形式, 与红山文化彩陶存在一定共性 (图七:13-20) 。 小河沿文化彩陶特征是各种几何形图案与平行直线纹的组合, 成组分布在器身一周, 连续分布, 也有动物纹或符号状与几何纹的组合 (图七:21-25) 。泥质陶的壶、钵、豆上比较多见彩陶。 红山文化作为最早引入彩陶元素的东北地区文化, 具有一批特色的彩陶纹饰, 因其年代与燕山南部的后冈一期文化大体同时, 所以其彩陶中有后者的因素但也存在个性差别。后冈一期文化本身彩陶数量不多, 主要为红彩, 黑彩较少, 纹样也极其简单, 常见者为口沿下饰一道宽带、平行竖线纹、垂直相交斜平行线纹、波形纹及同心圆纹等[21]。这些纹样在红山文化中都能找到基本对应的样本, 只是形式略有转变, 而且红山文化本身以黑彩为主, 纹饰多呈横带状环绕器表, 显然是其根据本身器形和文化内涵所做的创新。而且红山文化在接受后冈一期文化影响的同时还间接受到庙底沟、庙子沟等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彩陶特征上与后冈一期文化并不等同。 红山文化、哈克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年代虽然有早晚错落, 但大体处于前4000年左右的时间段里, 相互间有重合的发展阶段。后两者分布地域在红山的北部和东部, 因此它们之间的彩陶风格共性较多。红山文化的宽带纹、平行线纹及涡纹等分别可以在哈克和小珠山中层文化中找到相同的图案。小珠山中层文化因濒临渤海, 所以同时又受到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文化的影响显著, 其文化中的罐形鼎、实足鬹、盉等皆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陶器, 相伴随的还有大汶口文化的彩陶三角斜平行线纹与弧线三角纹等。但小珠山中层文化与红山文化共见涡纹, 表明也受到红山文化的重要影响。哈克文化的彩陶以其最北分布地而著名, 但其陶器纹饰内容并不复杂, 除了窝点纹、复线菱形以外, 还有彩陶的三角纹、宽带和波折形, 其纹样与红山文化西水泉期典型彩陶纹样相似。西水泉彩陶无论种类、数量及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成熟, 而哈克文化的彩陶则略显稚拙。除了彩陶, 哈克文化的玉斧、环、珠等也与红山有共性, 反映两者之间除了彩陶还存在更多传播的文化因素。 小河沿文化年代晚于红山文化, 其彩陶较红山文化差别很大。目前研究表明, 小河沿文化与赵宝沟文化是承袭关系, 赵宝沟文化本身并没有彩陶纹饰, 而小河沿彩陶则比较多且形式变化多样, 因此其彩陶元素必然来自外部而非赵宝沟文化本身。小河沿文化大体处于中原的仰韶时代晚期, 这个时期虽然彩陶已经明显衰退, 在纹饰中所占比例降低, 但仍然是代表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以最邻近小河沿地区的豫北冀南地区的大司空文化来看, 其彩陶数量虽然不多, 但风格以红、棕彩为主, 图案有弧形三角纹、平行曲线纹、同心圆纹等[22], 在小河沿文化中都能找到相似图案, 表明其深受大司空文化影响。此外, 小河沿文化的彩陶明显受到了本文化刻划几何纹成纹方式的影响, 具有同时期几何纹的特征, 讲究图案的重复与连续分布等, 因此在豆或钵器身上常见异化了的彩陶几何纹, 体现了外来因素在本土化过程中更进一步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