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周礼·泉府》与熙宁市易法(7)


    (二)“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官方收购模式的承续与拓展(36) 
    泉府“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即泉府收敛滞销物货,这是泉府同货法的第一步。在外界质疑市易务买卖果实时,王安石亦通过此条证明市易收购的合理性,“泉府之法,物货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价买之,以待买者,亦不言几钱以上乃买”。不过,泉府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政府收购”的经济模式,市易法则根据具体复杂的经济环境对“官方收购”形式有了更加丰富的措置与延展。参看熙宁五年中书所奏市易法: 
    (1)欲在京置市易务,监官二员,提举官一员,勾当公事官一员,(2)以地产为抵官贷之钱,(3)货之滞于民者为平价以收之,(4)一年出息二分,皆取其愿。(5)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者],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6)许召在京诸行铺户牙人充本务行人、牙人,内行人令供通己所有或借它人产业金银充抵当,五人以上为一保。(7)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8)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9)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钱买之。(10)如愿折博官物者仍听,(11)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12)以上并不得抑勒。(13)若非行人见要物而寔可以收蓄变转,亦委官司折博收买,随时估出卖,不得过取利息。(14)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37) 
    仅根据法条判断,所标第(3)条“货之滞于民者为平价以收之”和第(7)条“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与官方收购直接相关,但所对应的收购行为不同:前者针对个体商户,类似面向散户的收购;后者则面对客商,属于官方大宗收购。 
    官方收购程序在整个市易体系中有什么功能或充当什么角色?泉府收购“滞物”用于同货、平准,市易收购在原理上与其相似。如果将市易运作视作一套完整的经济程序,那么,收购处于程序中的“上游”,而中下游则包涵由收购引发的诸多经济职能。整套“市易收购”所涵盖、衔接的内容有: 
    第一,明确收购意向,即“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 
    第二,专业经理人根据市场定价,“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第三,根据本地行户市场需求订购,“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钱买之”。 
    第四,允许客商折博官物,即官商之间形成的现货市场交易,“如愿折博官物者仍听”。 
    第五,进入抵押程序,允许客商“分期付款”,依半年或一年送纳。“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 
    第六,规定利息,采取相对低息模式:“若半年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第七,以官方诸渠道收购的物货为基础,开展平价零售交易:“若非行人见要物而寔可以收蓄变转,亦委官司折博收买,随时估出卖,不得过取利息。” 
    第八,助力科买,利用市易务在市场、物资、信息方面掌控力与便捷性,作为其附加型业务。 
    这是市易收购所覆盖、延伸出来的各种经济行为。在市易收购问题上,王安石并未在运作细节上赋予更多的经义解释,只是从原理层面说明市易收购来自于泉府收购理念。对王安石而言,“经术”走向“世务”的理念传承(“法意”)才是市易法整体汲取的关键因素。从宏观层面看,王安石从“万变不离其宗”的泉府法那里——以“官买程序”为结点,结合了现世多方面的经济因素和经济机构职能,对官营经济进行全面深化与拓展。市易收购致力于在政府掌握的优势资源和平台——仓储(官方仓储空间)、信息(客商与行商的供需诉求)、交通或物流(一定程度上利用客商的运力以及首都开封在全国经济网络上的枢纽作用)、专业经理人(牙人、勾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巨大的、通过市易收购完成的“物资资源库”,从而实现政府层面的各项经济职能:采购、借贷、分销、折博、零售、科买等。此处,我们可以充分联想到同样作为“库源”的敛藏机构——泉府,它的原理、功能与运作机制,在千余年后的熙宁新法中隐然复现。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市易法条规定的是法度的基本模式与预期走向,现实中具体运作、发展与变异,限于主题和篇幅,皆另文分析,不再展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