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农村考入内蒙古大学数学系的。我上学那会儿,中小学是用蒙古语授课,大学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大学第一年,我听课十分困难,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普通话。虽然闹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
摘要 :中国人类学经历了百年发展,这百年也是学者们倡导和追求人类学本土化的过程,从经验形态、理论形态及学科形态方面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本文回顾百年人类学本土化历...
摘 要: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重要论述为线索,以中国共产党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观为背景,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展开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西藏党员、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
近年来,以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等为重点,美国对华防范和打压势头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美国一些政客加大利用所谓“西藏问题”制衡中国的力度,先后通过有关法案,在涉藏事务...
传统工艺孕育文化新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推进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利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产业创新...
摘 要 :在布洛陀史诗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强化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壮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布洛陀史诗中有关多民族经济交往、文化交流...
内容提要 :基于语保工程民族语言调研专项任务语料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词汇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绝对缺失与相对缺失、义类缺失...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一是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民...
内容提要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接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民族问题,指引产生了两大理论贡献: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民...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
摘 要: 汉文明在向外拓展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经“汉语化”修饰的当地语地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西走廊的“张掖”“甘州”“祁连”“焉支”等几个非汉语...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世居民族众多。除汉族外,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群为北京带来了多元的血缘和文化脉络,使北京成为民族交往的中心。有清一代,和谐交...
【摘要】从多民族国家建设角度看,各族人民对国家制度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高度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本文基于W自治县调查数据发现,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既涉...
族群理论及有关族性(Ethnicity)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在西方兴起。中国关于族群认同问题的成果已经极为丰富,但对于族性含义及其塑造的文献有限,且相当部分还限于客观论范式...
内容提要 :社会资本是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资源通过行动主体的应用性实践而被投资并产生增值的过程即为社会资源资本化。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
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支持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是党和国家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部署。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性和文化同源性的内在心理根源,它既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族群记忆的历史根基,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复兴的原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