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大朝通宝”钱等文物、文献资料的考证,说明“大朝”是忽必烈于1271年(至正八年)改国号为“大元”以前成吉思汗建立的...
摘要: 清代,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内地大批汉族通过官方组织、民间自流或流放等多种方式进入新疆,重点迁入天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促进新疆社...
摘要: 争取和平解放西藏和筹划实施昌都战役是《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前西藏和平解放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中央人民政府遏止了西藏“亲善使团”,并将“西藏代表团...
摘要: 哈萨克越界游牧问题是清朝统一西域后影响西北边疆安全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清朝构建西北边防体系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本文对以屯田、筑城、驻军、卡伦设置等...
对于清代的西口,目前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先后指杀虎口(今山西朔州右玉县)和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人但对于走西口却有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走西口是指长城以内的山西、陕西以及河...
摘要:本文探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对俄政策及其接待俄国使者的礼仪问题,说明顺治朝的对俄政策到了康熙中期已有转变,不再坚持“朝贡礼”。为了解决准噶尔问题,康...
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在其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哲学思想的影响,只有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以及哲学思想,才能促进本民族...
摘要: 1911年,英国以威廉逊之死事件为借口,利用中国内地发生辛亥革命之机,将对中国西藏政策从“不干涉”调整为“前进”,加快了侵略中国西南边疆的步伐。本文在吸收国内外...
摘要: 《回疆则例》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有效辖制回疆地区而制定颁行的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司法管辖诸方面的重要的民族法规。作为清朝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之...
摘要: 自西汉在新疆设官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新疆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四类政治关系。本文首先简述了中原王朝在新疆设置政权的沿革,然后以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四类政治关系存续的时段...
摘要: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50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采用慎重、平稳、灵活、从缓方法成功地和平解决了当时新疆十分...
2006年8月20日至9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办、新疆社会科学院协办的“马达汉新疆考察国际研讨会”,分别在芬兰赫尔辛基和中国新疆乌鲁...
摘要: 乌兰布通之战因何而起,战况及胜负如何,对后来的清准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虽然长期受到关注,但限于史料仍然存在不少扑朔迷离的环节。本文主要试图运用流传在...
摘要:1697年2月至7月,清朝康熙皇帝从北京出发到宁夏办理进剿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事宜。此前,康熙帝曾两次亲征噶尔丹汗,所以史家把这次出征称为“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中央和平解放西藏决策的实施,探讨了中央通过把握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势、了解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的本质,以及藏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来确定处理西藏事务基本原则...
摘要: 文章对“雍正安南勘界”的缘起、双方划界过程中的争执以及最后结局进行了梳理,认为双方虽有不同的划界依据,但原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摘要: 汉族是最早定居新疆的民族之一。特别自清代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因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支援边疆建设,或处于避灾、经商、谋生等目的,自行迁来这一地区的居民连续不断...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按照一源论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北方民族的族源及其文化都是从中原地区传播而来,实际上,北方以及东北地区也是中华...
摘要:胡人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北方和西方异族的通称。先秦时的胡,专指匈奴,汉晋时期“胡人”泛指句奴、氏、鲜卑、羌、揭,“胡人”的范围已由北方逐渐扩大到西部这个具...
一 专题史、区域史和边疆民族史的研究历来是中国通史和断代历史研究的一个薄弱而难度较大,尤应加强拓展的综合领域。新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