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日记中的相关记录足以证明,他既不是《清帝逊位诏书》最初草稿的撰稿人,也不是最终定稿的撰稿人。在反复改写的逊位诏书的起草者甘愿隐退的情况下,非要凭借并不充足完整...
内容提要: 清末至民国时期对民法的编订经历了20多年时间,在这期间出现过《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民国民法》三个民法文本,这三个法律文本基本勾勒出民事关系...
内容提要: 学界对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澳洲华人形象的既有研究中主要讨论的是白人男性对于华人男性的认识,白人女性的声音被忽视和隐匿。本文试图从与华人男性移民有过亲密...
内容提要: 民国学人对于宋代研究渐趋推重,可是推崇最甚的陈寅恪、傅斯年等人,却很少专论宋代,而以宋为制高点研治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的各项重大问题,如“宋学”渊源、宋...
提要:民国初年在袁世凯为首的行政系统和以国会为主体的立法系统之间,围绕着宪法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是国会被非法解散,中华民国法统中断。根据共和国...
内容提要: 曾国藩是对晚清两淮盐政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性人物。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对两淮盐政开展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力图收复川盐济楚失地,二是在淮南推行保价整轮,三是...
(一) 政治史为什么“消失”了 以上的标题看上去似乎有些耸人听闻,在人们的记忆中,“政治史”曾经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叙述系谱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除了社会经济史因论题内容与...
宪法是国家与人民的契约,也是不同国家机构的权力分配书。可以说,谁掌握制宪权,谁就在权力分配书的设定上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1912年年初,中华民国刚刚建立,对制宪权的争取...
内容提要: 关于满汉关系问题,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与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一、满族与汉族为同族还是异族,满族是否为汉...
内容提要: 以往有关戊戌维新历史的著述总把康有为视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氏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不符合历...
清末法制改革至今已历一百余年,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很多部门法已经在中国获得勃勃生机,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规范。然而宪法的移植在中国出现了排异反应,难以生根发...
内容提要: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日本的感情经历了由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以日为师,称赞日本为可爱可钦之国,以及辛亥旅日时期认日本为第二故...
辛亥革命是一次胜败共具的现代革命。革命的结果启动了建构现代中国的历史巨碾。将未竟的现代建国事业推向前方,直抵民主政体建构的目标,就成为论道辛亥革命的目的性所在。...
内容提要: 1902年2月,京师大学堂出现重大人事改组,以西学总教习丁韪良为首的洋教习被全部解聘。至此,西方传教士对京师大学堂的直接介预,或从京师同文馆起对中国最高官办教...
辛亥革命与辛亥年的革命:省察辛亥革命的原因 在大众传媒领域里,“历史热”已经持续多年,辛亥革命成为时下公共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相对于严肃的学术探讨,媒体中的大部...
摘要: 所谓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并非现在泛指的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而是有着特定的时间和范围限制;它不是当今研究者想当然式的自我概括而成,而是在民国时期即已有...
摘要: 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浙江巡抚张曾敭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做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
摘要: 在从书院到学堂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繁多而复杂,但中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层面均产生了重大变革,各项变革与影响,历来已有不少论述,自毋庸赘言。唯关于历史发展与法治之相关议题,一般研究较少述及,从“法...
摘要: 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倡导下,先有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动议,后演变为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