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政府在解放军进藏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在藏区继续流通藏钞、藏币、银元和印度卢比。在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两国在藏印贸易...
内容提要: 1961年五六月间的北京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刘少奇对粮食问题及“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分析,凸显了困难成因及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严重...
内容提要: 中国领导人对越南战争的态度在1968~1971年间发生了转变,即1968年初至1969年上半年,坚决反对越南与美国谈判;1969年下半年至1970年8月,从不干涉越美和谈转变为支持越南...
内容提要: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改变了以往的战略与战术,用政治与军事两手展开“围剿”,鼓吹“攘外必先安内”之理论鼓舞士气,吸取以往教训采取步步为营...
内容提要: 拉斯基与民国政、学界密切的学缘关系,使得民主社会主义在民国政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为张君劢、罗隆基等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国共两党之间谋求实现“...
内容提要: 1950年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经济所有制变革,同时内含将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目标诉求。本文通过梳理资本家改造对...
内容提要: 推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全体中国人萦绕于心的要事。我们通过严肃地研究、冷静地思考,可以发现现代台湾政要的主流意识是:...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史学”、“新汉学”与“新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三大形态,三者的优劣比较也构建了评判20世纪中国史学的多视角坐标。通过此坐标可发现,胡适尽管被认...
对于什么是社会史,学界或许仍存在不同看法,但社会史应属于历史学则毋庸置疑。因此,有关“碎化”倾向,不仅是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是历史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之一。...
内容提要: 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导致了农村贫穷落后、农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悲惨局面;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阶级尖锐对立的残酷现实,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逻辑起...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革命史研究发展迅猛。在中共建党、国民革命、苏维埃革命、新民主主义理论、革命与乡村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不是对此一研究状...
内容提要: 新中国的边疆移民几乎与新政权的建立同步,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它是在巩固边防、解决就业、加快边远地区开发建设、应对灾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内容提要: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国民党改组伊始,即在“非党团体”中设立秘密党团。党团服从所属各级党部领导,功能在于贯彻党的主义,巩固自身,争取同情,打击异己,吸收党员,以此掌控和引...
在历史研究中,有许多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恰当处理。处理好这些关系,不仅对史学工作者自身的治学很重要,而且对史学的整体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史学...
内容提要: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
内容提要: 1961年台湾与大陆关于联合国内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发生重大转折,台湾在联合国的地位受到威胁。蒋介石在如何应对“外蒙入会案”的问题上与美国产生分歧,他先是要...
摘要: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从根本上提升了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全新法令的实施更是从根本上刺激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辛亥革命...
内容提要: 毛泽东“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起源于三大因素:国际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最初提议,国内共产党军事力量不断壮大,国民党政府独裁、腐败和军事上失利。毛泽东在实施“联...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危难时局与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浇灭昆明史家的科研热情,他们以昆明报刊为平台,纷纷撰文对历史、历史学、史学的本质与功能、历史发展动力及历史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