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李绍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现为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一九五六年,乘着“向科学进军”的春风,我从已经工作了五年余的北京市委党校调回北京大学,作为我父亲的学术助理,协助他整理他的学术著作。我从此回到了燕南园的家,这也是...
【编者按】 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面对战争,不得已的流亡生活,对她来说究竟是个什么样?这一段经历,又会对其人生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 2015年6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
历史研究,无论其研究的内容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在本质上却从不曾脱离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就是倾听时代的呼声,回答时代要求解决的重大问...
一提起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以及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商务印书馆那套“汉译世界学术...
张树栋先生讲座近影 张先生与学生合影 张树栋先生,1932年10月生,陕西勉县人,中共党员,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科教授。1949年5月至1952年秋,在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西南...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从事学术研究,照样有很好的业绩。尤其是人文学,不仅未受缺少实验设备的影响,甚至更因战火而激发了学者的潜能与情怀。 谢幼伟在《抗战...
京城寿者,夥矣。我这里说的“四老”,皆史林鸿儒,倘以年龄高低为序,他们是:何兆武(九十三岁),齐世荣(八十八岁)、刘家和(八十六岁)、金冲及(八十四岁)。这四老中,我最早认识的...
《西方那一块土》这本书,是我近年开设的“西方文化通论”课程讲稿结集。主题集中在“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精髓何在,“西方文化”建立在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念之上...
徐中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30年代,他就以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扬名于学术界。他一生勤勤恳恳,自强不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达70年之久,撰...
丹琼斯(1981—)是当今英美最红的中世纪史学家之一,曾获多项大奖。他是伦敦《标准晚报》的长期专栏作家。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是史学大师大卫斯塔基(David Starkey)的得意门生。琼...
这两份“万言书”底稿,都是笔者上大学期间,代表班里同学的共同心声,写给学校领导的,都与李永采老师有关。今天在这里公开发表,借以表达对李永采先生80华诞的深切祝福和美...
导语:陈先生做为史学家的文章成就,不待我赘述,我未曾遗忘的,只是两代世交间一些私人往事。 还是在2008年,时任《读书》主编吴彬女士在信中垂问有何文章可发,那一年12月是陈...
陈旭麓先生(图右)逝世已20年了。他当年所带的研究生,如今大都小有所成,以“陈门弟子”为史学界所称道。 今天是陈旭麓先生逝世20周年忌日,今天的会议(编者注:本文为作者...
我是1980年9月入学的,李师担任我们年级大一世界古代史课程的讲授。入学之后一段时间,虽然在听课看书,其实根本不知道怎样学习,因为我在中学的时候就一贯很贪玩,一时还改不...
今年是李永采老师执教65周年。65年来,李老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取得了卓尔不凡的成就。作为他的学生。在与李老师的交往中,其为人为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生活的需要,人利用自然世界造就了一个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世界,我们称之为“人文世界”。人们从早到晚,每一天都要通过人文世界来经营自己的生活。 当一个生物人离开母体之...
从背起书包那天直到今天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老师”始终是一个感情极为凝重的神圣字眼。老师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构成我记忆里最为美好的篇章,老师的思想...
曾国藩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后来冯友兰曾改易此句书赠李泽厚:“刚日读史,柔日读经。”我理解曾国藩的话主要是从个人修身来说的:“刚日读经”,以立正大;“柔日读史...
近年来,不少城市屡屡被雾霾所笼罩,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这让我蓦然记起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的最后一段话:“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