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国通史编纂百年回顾(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史林》 王家范 参加讨论


    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第一部成名作,应数张元济初建编译所特聘夏曾佑编著的《中国古代史》。此书最初名为《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册于1904年6月出版。全书三册,至1906年出齐。1933年商务印书馆辑印大学教科书,将本书升格为《大学丛书》之一,易名《中国古代史》,兹后多次重印(50年代由三联书店重印一次,而后至90年代才再度重印)。1906年三册出齐时,仅叙述至隋代,直到著者去世,也未完璧问世。无独有偶,善始难终、半途而止的结局,却是20世纪不少个人独撰的通史往往有的缺憾,足见要以一人之力编著高质量的完整通史,艰难至极。
    夏氏《中国古代史》全三册,凡两篇、四章、170节,采用章节体裁(亦有学者认为实是对纪事本末体的改造)。全书主旨在《历史之有益》一节有所申述。追溯上古之“灿然”、中古之“盛强”之后,著者即感慨于近古“对外则主优柔,对内则主压制,士不读书,兵不用命,名实相反,主客易位,天下愁叹,而不知所自始,其将蹈埃及、印度之覆辙乎?”于是乎,通史之所寄托就由此和盘托出:“命运所遭,人事将变,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而无以知前途之夷险。”
    该书之所以被认可为我国第一部成名的新式中国通史,不在是否为章节体,重要的是它采纳了西方进化论的观点,细梳中国历史之发展脉络、辨明各阶段特征,把它看作是社会逐步演进的“整体历史”,而不再是单纯的王朝史、帝王史。这才是根本区别于旧史,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史学标志。夏氏把中国古代历史划为上古(草昧至周末)、中古(自秦至唐)、近古(自宋至清)三大段,且再细分为传疑期、化成期、极盛期、中衰期、复盛期、退化期与更化期七个小时期。此种辨析社会发展脉络的新史论,还贯穿在对各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估之中。如认为禹政乃“古今一大界”,战国又为古今大界,秦亦是区别古今世界的一大关键,三国为时代转变的枢纽,虽论证粗糙,然新意则昂然彰显。书中不时亦有以西史比喻国史者,如称禅让制为贵族政体,黄土抟人、禹时洪水与上帝造人、诺亚方舟相比,把秦比作列强等等,透出新式中国通史的另一特征,即沟通中西之学的幼稚,往往表现为采取简单比拟、对号入座之法。对史前之神话传说,或存疑,或创新说,又显示出对旧史反逆的“疑古”特性。再加叙述简明,文字流畅,论说动情,此书一出,备受读者的欢迎,全在情理之中。(注:夏曾佑在著述本书时已经注意到沿革地图、历史图片以及年表或表格对于读者之获益,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不减其对通史体例完善的建议价值。至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始有正式《地图集》辅之印行。)
    对夏著的批评亦历来有之。如陈寅恪曾有与之商榷或送难的文字。章太炎以为夏著发明的只有宗教最多,其余略略讲一点学术,至于典章制度,全然不说,地理也不分明,是大缺陷。蔡尚思认为该书实多节录“正史”原文,使一部分不读古书的学生误认为自铸伟词。钱穆对该书全篇收入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多致不满。因为三表均多谬讹,夏氏对之全无校正,“直钞三表,聊充篇幅,最为无味”。笔者觉得最近李洪岩的评论较为平恕,认为它“作为中国第一部新式历史教科书,在当时是最好的,超过了刘师培(注:刘师培著《中国历史教科书》二册,由国会保存会出版于1904年,稍晚于夏著。1936年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刘氏也是用章节体编著中国通史的最早主张者之一。)、柳诒徵、京师大学堂诸教师等人的本子。但是,这个‘最好’,只能说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笔者与李氏稍有异同的是,将其列入现代学术经典之林(“经典”从来就不完美),从史学史的角度而论,尚不算过分离谱。(注:以上对夏氏的各家评论以及李洪岩的识断,均引自李洪岩所撰《夏曾佑之生平与学术》一文。内有对夏氏史学思想的详尽介绍与评析,颇多新见。但认为夏著不应列入“世纪经典”之说,笔者稍持异义。请读者自行检阅“近代中国网”李氏上载原文。)
    新式中国通史的出版自晚清发轫,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为第一高潮。笔者仅据《八十年史学书目》不完全统计,至少不下26部。较知名者除前述外,还有李泰棻《中 国史纲》三卷四册、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五卷、王桐龄《中国史》四册、吕思勉 《白话本国史》四册、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三册、章嵚《中华通史》五册 等 。其中邓之诚书原为大学讲授通史的讲义,体裁略依纪事本末之体,先以世系,再叙 大 事、制度,殿以学术、文学、艺术,取材兼及正史、政书、杂史,精心选择、排比有 序 ,于读者不易检索的民族消长、生计盈绌资料胪列独详,不惟便于入门,即对治史者 亦 有参考价值,故有“诚一分别章门,宛同类书之典型代表著作”的赞语(此后吕思勉 几 部断代史出,其价值即有所下降)。余者,除吕著白话本国史当另行专述外,从学术 史 角度而论,均稍为逊色。(注:参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研究生黎华赵硕士论文《张荫 麟 研究》。文内特列专表,对1931年至1946年间出版的通史类著作情况及学界简要评价 作了整理归纳。上述邓氏著作评价即引自该论文,其它著作评价从略。现有周忱编选的 《 张荫麟先生纪念文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版)予以全文收录,读者可参阅。) 这种情况,很可以用1945年顾颉刚先生所著《当代中国史学》一段话来代表:“中国 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 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 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如缪凤林本即有此病--笔者附注);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览》或《纲鉴 易知录》,极为枯燥。”自然上述批评全是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难的,写书的人甘苦自知,故张荫麟先生又有“写中国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的感叹。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写成于1920年12月,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全名为《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共四册(注:另有1933年10月修订本第2版、1935年4月修订本第4版及海外重印本多种。据方德修《吕思勉先生编著书籍一览表》,载《蒿庐问学记》,三联书店1996年。1949年至今二次重印未果。),起自上古,迄于1922年华盛顿会议。此书写作于沈阳高师任教期间,自述“此书系将予在中学时之讲义及所参考之材料,加于增补而成”,考虑到“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较为接近”,“本书全用白话”(注:录自《白话本国史》序例。文内对本书体例,另有几条说明:但遇(1)文言不能翻成白话处,(2)虽能翻而要减少其精神,(3)考据必须照录原文处,仍用文言。笔者以为,这里尽显吕先生深谙文言转译白话之难,著作之谨严令后生敬畏。今之语体文翻译者切不可将文言译白话视作易事,掉以轻心。),由此赢得“我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著作,也是当时最完整的一部通史著作”的特殊荣誉。此书出版后销量久盛不衰,前后修订过四版,直至40年代还属于畅销书,往往被大学选用作教材。对吕氏《白话本国史》及后出之《中国通史》(今称《吕著中国通史》),《当代中国史学》在回顾新式中国通史编著的前此历程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见前引通史写作诸弊--笔者注),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吕先生稔熟于旧史典籍,“以阅读二十四史为日课……先后把二十四史反复阅读了三遍”(入室弟子杨宽语。前数史实际不止三遍--笔者注),对《三通》以及其它典章政书也反复阅读。先生秉赋乾嘉治学精神,书写札记日无间休,对史料的搜罗、考据、排比,规模的宏伟堪称一绝,先后编著有四部份量极重的断代史。从各种回忆资料来看,吕先生不习外文,疏于社会交往,是一个淡泊宁静,“埋头枯守、默默耕耘”的人,运用新出土的史料也较少,身上有较浓的古代士人气息(与官场、政党政治均有强烈疏离之习,故不称“士大夫”气息),因此直至今日,学界仍有误解,以为他算不上是个新式学者。(注:吕思勉先生事迹,除前引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外,尚可参张耕华著《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笔者对先生的认识,可参拙著《中国历史通论》后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治史当尽心平心--吕诚之先生史识感言》,《东方文化》1998年第5期。)然而即使是早期的《白话本国史》,已经能够明证吕先生亦是对社会变迁充满期待的情景中人。无论是史观、史识还是剪裁编织,都领时代风气之先,并以刻苦积累起来的史学底蕴对新方法作了极有创意的发挥,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应是实至而名归。
    《白话本国史》显然接受了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在“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状况”一节中采用了渔猎时代进至游牧时代,再进至农耕时代的迭进次序,运用了“群婚”、“母系”、“共有财产”、“阶级分化”、“自由竞争”诸多社会学新概念,认为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情景迥然有别,其转变的大界限,则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大变迁。后一点,应是从本土总体历史体悟中得到的睿识卓见,极富原创性。另外,吕先生治史的个性,向瞩目于国计民生(包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发生的源流(正暗合今之“多元一体”之意),在本书中已经初露端倪。然对比其以后的著作,他当时对中国历史的解析尚无突出创见。但笔者认为在本书“序例”里提出的四条写作原则(注:《白话本国史·序例》的四原则,可简约归纳为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通过考据求得结论,也需借助前人与今人研究成果,并能利用外国材料作为参考(此即学术信息量须充足);备载参考书目,指示读史门径(还应补充夏曾佑所主张的,加附地图、图片或表格等,则更全面);尊重史实,讲究条理系统。原文叙述更详,请参《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所录,第75页。),是新式中国通史编纂由构想到实践的20年总结和升华,并为以后长期编著实践证明是成功而有效的。此项学术意义,比之具体的学术识断,更具有长远的价值。(注:吕先生曾应商务印书馆之约,另编著有《更新初中本国史》与《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两种。后者出版于1924年,从远古讲到民国,只用了12万字篇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典章制度无不顾及,要言不烦,极方便一般读者阅读,可惜一直没有重印。参《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所载黄永年先生的回忆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