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顾永新 参加讨论

据《宋三朝艺文志》,五代以来,孔、郑注皆亡[3](卷一八五《经籍考十二》引);但 出现了两次外国献书的情况。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新罗进献《别序孝经》等四种《 孝经》类著作。(注:《五代会要》卷三○载:“其年(显德六年)八月,(高丽)遣使进 《别序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三卷。 ”注云:“《别序》者,记孔子所生及弟子从学之事。《越王新义》者,以越王为问目 ,以疏注文之是非。《皇灵》者,止说延年辟灾之事,及志符文,乃道书也。《雌图》 者,止说月之环晕,星之彗孛,灾异之应,乃谶纬之书也。”)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 ,日本僧奝然进献《郑注孝经》。(注:《玉海》卷一五四《朝贡·元丰日本贡方物》 条载:“太平兴国九年三月,日本奝然来献铜铃、磬、飘壶,并本国《职员全》、《 年代纪》。又言其国多中国典籍,因出《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一卷。”原注 云:“《孝经》即郑氏注;越王,唐越王正也。”其事又见于《宋史·日本传》。)《 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孝经(郑)注》一卷解题云:“世少有其本(指奝然进献本)。乾 道(1165-1173年)中,熊克子复从袁枢机仲得之,刻于京口学宫。而《孔传》不可复见 。”又云:“古文有孔安国传,不行于世。”尤袤《遂初堂书目》亦著录郑元(玄)注《 孝经》。也就是说,南宋时《郑注》又有了刻本,而《孔传》则始终没有下落。北宋时 ,“孔注不存,而隶古文与章数存焉”[3](卷一八五《经籍考十二》引《崇文总目》) 。司马光见到秘阁所藏《古文孝经》,“有经无传,以隶体写之”[4](卷三)。晁公武 《(衢本)郡斋读书志》卷三叙述《古文孝经》的传承及存佚情况,曰:
    古文二十二章,与《尚书》同出于壁中,盖孔惠所藏者。与颜芝十八章大较相似,而 析出三章,又有《闺门》一章,不同者四百有馀字。刘向校书,以十八章为定,故世不 大传,独有孔安国注,今亡。然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推此言之,未必非真也 。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北宋时《古文孝经》有经无传,就连隋代复出的、不知真假的《 孔传》也已不存。又据《(衢本)郡斋读书志》卷三,北宋人注释《古文孝经》本文的著 作有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一卷、范祖禹《古文孝经说》一卷。(注:1945年,马衡 在四川大足发现了范祖禹书《古文孝经》摩崖石刻,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孝 经》石刻,甚可宝贵。马先生撰《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史语所集刊》2 0本一分册),以《古文孝经说》之四库本和《通志堂经解》本校之,考辨甚详,并录有 释文。)朱熹据古文本离析经传,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谓之《孝经刊误》。元代吴 澄则用类似的方法将今文本分成经传,谓之《孝经定本》。其后,《孝经》注释之作大 多依据今文本,或祖述朱子之本。
    隋唐以降,学者多疑隋代复出的刘炫本经文(注:司马贞已指出刘炫本经文乃后人妄作 ,非孔壁所出之真古文。吴澄等更据桓谭《新论》所谓古文“凡二十二章,千八百七十 二字,今异者四百字”的说法,指出刘炫本经文与今文《孝经》不同者仅数十字,可见 其伪。陈铁凡《孝经学源流》亦从此说,详第二篇第五章《孝经今古文之流别》,第11 0页。)和《孔传》非孔氏之旧,至有指为刘炫伪作者。前揭《隋志》已云“儒者喧喧, 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司马贞更指出其鄙俚不经,以为“传文浅伪”,近儒“妄 作此传”,刘炫“妄称其善”。据丁晏《孝经徵文》,宋明以来,朱熹、陆秀夫、吴澄 、张恒、宋濂、归有光等也都对刘炫本经传表示怀疑。清人如盛大士又指出作伪者是王 肃(注:盛大士《孝经徵文序》有曰:“近汪氏翼沧所得日本国《古文孝经孔传》一卷 。安国作传,汉人不言,独《家语》言之。《家语》为王肃伪撰,而安国之注《孝经》 有与《家语》暗合者。《隋志》所载王肃《孝经解》久佚,今见于邢昺疏中,而多与 《孔传》相同。是必王肃妄作,假称孔氏,以与己之臆见互相援证。唐司马贞指斥孔注 俚鄙不经,刘炫诡随,妄称其善。或遂疑为炫作,而不知刘炫得之于王劭,劭与炫或皆 被欺于王肃。”丁晏说详《孝经徵文》。),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则认为系刘歆所作 。胡平生先生据日本流传的刘炫《孝经述议》古抄本及林秀一《关于<孝经述议>复原的 研究》论证刘炫作伪说不成立[5](卷首《<孝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其说可从。我们 认为,唐玄宗《孝经序》所谓“刘炫明安国之本”的说法应当是比较客观的。刘炫对汉 魏以来流传的所谓“安国之本”作了修订,有所发明,并非伪托。
    背景资料二:《孝经》在日本的传刻
    据近藤春雄编《日本汉文学大事典》,《孝经》传入日本的历史非常久远,六世纪末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中即有《孝经》由来的词句。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养老律》 和《养老令》修成,其中《养老令》仿照唐朝制度,把当时的太学课程分为“大经”、 “中经”和“小经”三类--《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 礼》为中经,《周易》和《尚书》为小经。其学令第一云:
    凡经,《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 氏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学者兼修。
    凡教授“正义”,《周易》:郑玄、王弼注;《尚书》:孔安国、郑玄注;《三礼》 、《毛诗》:郑玄注;《左传》:服虔、杜预注;《孝经》:孔安国、郑玄注;《论语 》:郑玄、何晏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