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5)
太宰本《古文孝经孔氏传》回传中国考 太宰纯校刻之《古文孝经孔氏传》最早是由汪鹏在日本长崎购得、带回国内的。(注: 参见《知不足斋丛书》本《古文孝经孔氏传》卷首吴骞序、郑辰序和卷末鲍廷博跋。据 狩野直喜考证,其书传至中国的时间当在享保十六年至二十年之间。汪氏购回《古文孝 经孔氏传》及《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之后数年,“又闻估客伊孚九,乞长崎购获《古文 孝经》及《七经孟子考文》各五六通而归矣”(日本覆刻《知不足斋丛书》本《古文孝 经孔氏传》大盐良之跋)。大庭脩认为,很有可能在享保十九年(1734)十二月, 丑七番船头伊孚九回国时将二书带回中国(大庭脩《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 之研究》附篇第一章,第447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汪鹏,杭州人,字翼沧 ,号竹里山人,有一些学问,因商贾事,三赴长崎。其《日本碎语》(注:《日本碎语 》又名《袖海编》,收入《昭代丛书》戊集。)附载于梁玉绳《清白土集》卷二四《瞥 记七》,有曰:“我购得《古文孝经孔氏传》及《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传之士林焉。 ”(注:汪氏后来又购回根本逊志刊行之《论语义疏》。据狩野直喜《七经孟子考文补 遗考》(收入《先秦经籍考·杂考类》,江侠庵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考证,时间当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前。因为《袖海编》卷末 识语曰:“乾隆甲申(二十九年)重九日竹里漫识于日本长崎唐馆。”)乾隆四十一年(17 76),鲍廷博(1728-1814年)将《古文孝经孔氏传》刻入《知不足斋丛书》第一集,后 附司马光《孝经指解》正文一卷(称作《宋本古文孝经》)。前有乾隆四十一年卢文弨、吴骞、郑辰序,次孔安国序,次日本享保十六年太宰纯序。内题汉鲁人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通计经若干字、传若干字。卷末有鲍廷博跋。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细黑口。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古文孝经孔氏传》,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三、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一均有著录。鲍氏本刊行后不久即回传日本(注:鲍氏刻本于日本安永七年(1778)传到日本,圣堂文书中有是岁载入此书的戌七号船的报告。详见大庭脩《江户时代日本秘话》第六章,第113页(中华书局,1997年)及《江户时 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第一章,第82页。),江户时代光格天皇天明二年(1782)东都嵩山房小林新兵卫覆刻。[8](孝经类)天明八年《嵩山房藏板目录》中著录“清人《知不足斋丛书》唐本翻刻春台先生音《孔传古文孝经》全”,亦可为证。 卢文弨(1717-1796年)考校太宰本文义、字数、避讳等,以为非近人伪作; 指出隋去古未远,古书今存者寥寥,即使是刘炫“补缀”,亦不可废;同时,也辨明其 疑点、讹误,态度较为公允。其《抱经堂文集》卷二《新刊古文孝经孔氏传序》有曰: 其文义典核又与《释文》、《会要》、《旧唐书》所载一一符会,必非近人所能撰造 。然安国之本亡于梁,而复显于隋,当时有疑为刘光伯(炫)所作者,即《郑注》人亦疑 其不出于康成。虽然,古书之留于今日者有几,即以为光伯所补缀,是亦何可废也?盖 其文辞微与西京不类,与安国《尚书传》体裁亦别,又不为汉惠帝讳“盈”字,唯此为 可疑耳。汉桓谭、唐李士训皆称《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言,今止一千八百六十一言, 此则日本所传授,前有太宰纯序,所谓不以宋本改其国之本是也。唯是章首传云“孔子 者,男子之通称也……仲尼之兄伯尼”十五字,断属讹误。……故备举其左证于前,以 明可信。且《尚书传》朱子亦以为不出于安国,安在此书之必与规规相似也。然其误入 者,则自在读者之善择矣。 吴骞(1733-1813年)《新雕古文孝经序》举例说明太宰本经文与通行本的异文,有其 义为优者。吴氏按断并感喟云: ……或曰:然则此书出于安国之手,殆的然可信矣乎?曰:是未易以一言断也。……大 抵其出愈晚,则其疑益甚,此亦世俗之恒情。然而汾阴之鼎,讵必非九牧之金?所谓各 疑其疑,各信其信耳!嗟乎!是一书也,厄于秦,巫蛊于汉,亡于梁,哗于隋,聚讼于唐 ,散佚于五代,自有经传以来,其更历患难,屡兴而屡踬者,疑莫有甚于此矣夫! 郑辰《古文孝经序》考察异文,以为其中古文“句法相合而义更明畅”,《汉书·艺 文志》所谓“诸家之说不安,古文字读皆异”,而司马光《指解》本“所刊与今文无异 ,然则此本为最古矣”。鲍氏跋又指出太宰本为古本的三条证据,曰:“司马贞议引用 ……二十四字,以今校之,俨然尚存,略异数字,而义更胜,可知此本更出开元敕定之 上也。通本‘义’字作‘谊’,未经明皇敕改,尤为古本之徵。卷首安国自叙亦多与先 儒称述之词合。” 王鸣盛(1722-1798年)《十七史商榷》(注:是书刊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考《四库 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七年,历经几次增改,在五十四年已经写定,并由武英殿刻版 ,而广泛流传则是在六十年浙江翻刻之后。由此可知,王氏《十七史商榷》成书当早于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二《日本尚文》盛称“日本尚文,胜于他国”,提及“近日 从彼土传入中国者,有孔安国《古文孝经传》、皇侃《论语义疏》,皆中国所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二著录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其提要 有曰: 据卷末乾隆丙申(四十一年,1776)歙县鲍廷博新刊跋,其友汪翼沧(鹏)附市舶至日本 ,得于彼国之长崎澳。核其纪岁干支,乃康熙十一年(1672)所刊(注:其说实出自鲍氏 跋。太宰本书末有“享保壬子梓行”,据干支推算,故以为康熙十一年(壬子)。实际上 是六十年之后的壬子,雍正十年,即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考世传海外之本 ,别有所谓《七经孟子考文》者,亦日本人所刊。……此本核其文句,与山井鼎等所考 大抵相应。惟山井鼎等称每章题下有刘炫《直解》,其字极细,写之与注文粗细弗类; 又有引及邢昺《正义》者,为后人附录。此本无之,为少异耳。其传文虽证以《论衡 》、《经典释文》、《唐会要》所引,亦颇相合;然浅陋冗漫,不类汉儒释经之体,并 不类唐、宋、元以前人语。殆市舶流通,颇得中国书籍,有桀黠知文义者摭诸书所引《 孔传》,影附为之,以自夸图籍之富欤!……足徵彼国之本出自宋元以后。观山井鼎亦 疑之,则其事固可知矣。特以海外秘文,人所乐睹,使不实见其书,终不知所谓《古文 孝经孔传》不过如此,转为好古者之所惜,故特录存之,而具列其始末如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