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3)
可见,此时儒家经典已大量传入日本,并成为知识阶层普遍学习的法定教材。其中, 《孝经》的《郑注》和《孔传》并行,今、古文同时流传。1983年日本胆泽城(位于岩 手县水泽市)发现的漆纸文书《古文孝经》写成年代当在奈良时代中期至后半(八世纪中 叶至后半),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写本[6](P311)。孝谦天皇天平宝字元年(757)诏令 家藏《孝经》,时时诵读。淳和天皇天长十年(833)以《孝经》为皇太子和皇室贵族的 必修课程。据《三代实录》,清和天皇贞观二年(860)诏书,以唐玄宗御注立于学官, 取代孔、郑二家注;“但去圣久远,学不厌博,若犹敦《孔注》,有心讲诵,兼听试用 ,莫令失望”[6](P311)。而且,此后《孝经》孔、郑注仍然见于著录。宽平三年(891) 藤原佐世奉敕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修成,其中著录《孝经孔传》(注:注云: “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文。”(据《古逸丛书》影印日本古钞本)注语出《隋志》,唯“ 古本”作“古文”。)、《孝经郑注》。这恐怕就是《古文孝经孔传》得以在日本长期 流传的原因之一。日本保存的《古文孝经》写本,较早而完整的还有:爱知县猿投神社 藏本,建久六年(1195)抄写;兵库县武田长兵卫氏藏本,仁治二年(1241)抄写;京都府 三千院藏本,建治三年(1277)抄写。[6](P310-311)涩江全善、森立之编《经籍访古志 》卷二著录《孝经孔氏传》一卷,镰仓时代后宇多天皇弘安二年(1279)钞卷子本,福山 城主阿部氏藏。解题曰: 首存孔序二行,次孝经孔氏传,次开宗明义章第二(当作一)。卷末空一行书《孝经》 一卷,次空二行署弘安二年九月十三日书写之毕,有花押,每章下有经文字数。界长八 寸一分至八寸三分。每行经十四字、注十八字至二十二字。文政癸未年(六年,1823年) 福山侯覆刻以行于世,卷末有侯手跋云:“此书梁末亡逸,而显于隋,故隋唐诸儒多疑 此传伪托。然隋代至盛唐,此传与郑注并著令式,皇国先王亦著大宝学令。贞观(平安 时代清和天皇年号,859-877年)中有诏立玄宗注,然如传仍不为所废。享保(江户时代 中御门天皇年号,1716-1735年)中,清商来长崎者访求以归,鲍廷博雕梓之,而卢文弨序之,引用唐代诸书以证其为隋代旧本。《四库全书总目》乃以为宋元已后所影附之书,固属臆断,殆由未见正本欤?林祭酒述斋先生悲正本湮灭,以弘安钞本活字刷印。弘安钞本近日归余插架,纸质精坚,笔迹沉遒,装成卷子,实为五百年前之旧本。于是影摹以刻于家。原本序仅存二行,今以元亨(镰仓时代后醍醐天皇年号,132 1-1323年)中清原良枝本补缮之,以仿百衲本《史记》之颦耳。 根据解题,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①弘安二年钞本的版式行款;②文政六年日本本 州岛西南部中国地方福山藩主阿部氏据弘安抄本影刻;③清商自长崎访求以归,鲍氏刻 之;④林(衡)述斋《佚存丛书》亦据弘安本为底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著录 文政影刻本。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卷一著录日本刻《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一册, 当即此本,解题曰:“此书国朝康熙末流入中国,长塘鲍氏刻入《知不足斋丛书》。卢 文弨序引用唐代诸书,证为隋氏旧本;实伪撰耳,不独非孔氏之书,并不出自刘炫也。此本日本阿正精以弘安钞本影刻。……《佚存丛书》本亦由此出,但行款有改易耳。”《经籍访古志》卷二又著录正安四年(1302)钞卷子本、旧钞本卷子本(高野山藏)、元德二年(1330)钞卷子本(粟田青莲院藏)等日本古钞本。(注:此外,胡平生先生《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的真伪问题--经学史上一件积案的清理》(《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还列出建久六年(1195)、建治三年(1277)、永仁五年(1297)、正平十三年(1358)、仁治二年(1421)、永享八年(1436)、文安三年(1446)等多种古抄本,未注明资料来源。)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又著录明应二年(1493)藤原亲长手写本《古文孝经》。据《日本汉文学大事典》,文禄二年(1593),日本最早以铜活字印制的书籍就是《古文孝经》。(注:《台湾故宫博物院旧籍总目》经部·孝经类著录室町末(1573前后)和文禄三年《古文孝经》钞本各一卷,大体同时。)庆长四年(1599)庆长敕版《古文孝经》刊行。幸岛宗意《倭板书籍考》卷之二“儒书之部”著录庆长七年船桥吏部秀贤跋本《古文孝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日本享保六年(1721)刻本《古文孝经》一卷,八行十五字,注双行小字同,四周双边,有假名标注。书后有享保辛丑(六年)孟夏小纳言兼侍从博士清原尚贤跋。《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著录此本,称作覆古活字“清家正本”。由以上罗列的各种钞本、刻本、活字本不难看出,《古文孝经》在日本由来已久,相关著录及传承源流是清楚的。 太宰纯校刻《古文孝经孔氏传》考 太宰纯(1680-1747年),字德夫,小字弥右卫门,号春台,又号紫芝园,信州(长野县 )饭田人。他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思想家、古文辞学派(萱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的门 人。延享四年五月卒,年六十八。春台博学宏识,刚毅狷介,有真儒风范。著述有《论 语古训》十卷、《论语正义》二卷、《论语古训外传》二十卷、《古文孝经孔安国传校 正音注》一卷、《古文孝经正文》一卷、《古文孝经略解》一卷等数十种。徂徕死后, 其学派分为二:诗文推服部南郭,经术则推春台。(注:有关传记资料最可靠的是服部 南郭《南郭先生文集》四编卷八《太宰先生墓碑》。本文又参考了《近世汉学者著述目 录大成》、《江户学事典·江户著名人录》和《日本汉文学大事典》等书。)春台继承 并发扬徂徕的思想,重视六经,尊信孔子之道;反对宋儒理学,以为非圣人之学。他的 思想在萱园学派中是比较活跃又有战斗性的,其最为突出的学术成就还是儒家经典的整 理、研究。春台一生潜心经术,校定群经,于《易》、《诗》、《书》、《论语》、《 孝经》等均有著述,这在古学派学者中是不多见的[7](本论一第四章,P176-194)。春 台与山井鼎是同门好友。享保二年(1717)九月,太宰纯与山井鼎、安藤焕图三人从金泽 往镰仓绘岛远足。山井鼎考文、物观补遗的《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和太宰纯校刻、音注 的《古文孝经孔氏传》又同时被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也是其中仅有的两部由 外国人纂集的经学著作,堪称中日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享保十七年(1732),太宰纯刊行《古文孝经孔氏传》(以下简称太宰本)。(注:据《知 不足斋丛书》本卷末鲍廷博跋,“原本刻于其国之东都紫芝园,太宰纯序后有一印云‘ 字曰德夫’,末称‘享保壬子梓行’”。壬子为享保十七年。紫芝园乃太宰纯号,鲍氏 误。)翌年,献于幕府。(注:据日本《先哲年表》,享保十八年三月,太宰春台奉献其 所校定之《古文孝经传》于幕府。)太宰纯对日本流传的《古文孝经孔氏传》作了初步 考察,发现“古人所引孔安国《孝经传》者、及明皇御注之文、邢昺以为依《孔传》 者毕有,特有一、二字不同耳,得非传写之互讹乎”。他又从内容上分析,以为传文允 当平易,更加证明其不伪。太宰纯校刻《古文孝经孔氏传》,以足利学校所藏刘炫《孝 经直解》本为底本(注:《足利学校贵重书目录》云:“享保十七年,太宰春台校刊此 书,传入中国,与《论语义疏》同为《四库》著录。”川濑一马《足利学校之研究》亦 云:“享保十七年,太宰春台以此本为底本印行《孔传》以来,足利本《古文孝经》闻 名于世。”长泽规矩也《足利学校秘本书目》和林秀一《关于<孝经述议>复原之研究》 则以为太宰本并非以足利本为底本。胡平生先生《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的真伪问题-- 经学史上一件积案的清理》征引上述诸说,认为太宰本当出自足利本,其说可从。), 广校众本,又做了大量校勘、考证和音注的工作。其《重刻古文孝经序》有云: 幸孔壁《古文孝经》并与安国之传存于我日本者,宁不知珍而宝之哉?惟是经国人相传 之久,不知历几人书写,是以文字讹谬,鱼鲁不辨。纯既以数本校雠,且旁及他书所引 ,若释氏所称述,苟有足徵者,莫不参考,十更裘葛,乃成定本。其经文与宋人所谓古 文者,亦不全同。今不敢从彼改此,盖相承之异,未必宋本之是而我本之非也。传中间 有不成语,虽疑其有误,然诸本皆同,无所取正,故姑传疑以俟君子。今文唐陆元朗尝 音之,古文则否,今因依陆氏音例,并音经传,庶乎令读者不误其音矣。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