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昭《律历志注》所载蔡邕奏上十志之章中说到,对于十志,“欲删定者一,可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并“分别首目,并书章左”。十志之目,刘昭注一律未录。而《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在节录蔡邕奏上十志之章后云:“有《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19)《天文意》第五,《车服意》第六。”王先谦在《后汉书·蔡邕传集解》后所附校补中云:“‘有《律历意》第一’以下乃章懷就当时所有者言之,并非邕书辞也。”王先谦的看法是正确的。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时,只见到了《东观汉记》的六篇志。所以,他根据所见,把这六篇志目依次序列于蔡邕奏上十志章之后。除了这六篇志,据《史通·古今正史篇》还可以知道蔡邕十志中尚有《朝会志》。这样,十志之中,已得其七。《汉书》有十志,目为《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蔡邕十志,有《车服》、《朝会》二志为《汉书》所无。据蔡邕所说“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二语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另外三志之目,应当在与《汉书》十志不同的志目中去寻求。(20) 第四,所载“名贤君子”的下限。按照《史通》的说法,献帝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迁都许地以后,杨彪对于以献帝为中心的各种行事是有记载的, “至于名贤君子,自永初以下阙续”,也就是说人物传记自永初以下没有续补。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在今天可以见到的类书、古注及其他古代典籍中引徵的《东观汉记》片段中,能够找到许多永初以后“名賢君子”传,如黄瓊、应劭、吴祐、任尚、张奂、段熲、皇甫嵩、王允、蔡邕、孔融、袁绍、吕布等即是其例。(21)这些永初以后的人物传记,有的可能写定于蔡邕在世的时候,而象王允、孔融、袁绍、吕布这些生活时代较晚的人,都卒于蔡邕之后,蔡邕是无从为他们修传的。他们的传记,还有蔡邕的传记,极有可能为杨彪的手笔。刘知几撰《史通》时,《东观汉记》阙佚尚少,宋太宗时李昉奉诏编《太平御览》,尚摘引吴祐、张奂、段熲、王允等传,而身处唐世的刘知几不能不看到这些人物的传记。如果看到许许多多永初以后的人物传记,而他在《史通》中又说“名贤君子,自永初以下阙续”,殊为令人费解。 在灵帝、献帝时期参加东观修史的人,今天我们只知道有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刘洪、张华六人。马日磾,为马融族孙,中平五年(公元188年), 以射声校尉为太尉,明年免。初平二年(公元192年),由太常迁太尉,三年,为太传,录尚书事。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卒于寿春。其事散见《后汉书》中《灵帝纪》、《献帝纪》、《马融传》、《蔡邕传》等篇。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生于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少博学,师事太传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音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 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奏求写定《六经》文字,获许,蔡邕乃自书丹於碑,立太学门外,是为熹平石经, 为后儒晚学所取正。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被中常侍程璜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为躲避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二年。献帝初,董卓专权,蔡邕被任为侍御史,又官左中郎将。王允谋诛董卓后,蔡邕亦被捕入狱。蔡邕乞求黥面刖足,继成汉史,王允不允,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事详《后汉书》本传。笔者认为,对《东观汉记》一书贡献最大的人有三个,一是班固,一是刘珍,另外一个便是蔡邕。《史通·史官建置篇》说:“观夫周、秦以往,史官之取人,其详不可得而闻也。至于汉、魏已降,则可得而言。然多窃虚号,有声无实。按刘、曹二史,皆当代所撰,能成其事者,盖唯刘珍、蔡邕、王沈、鱼豢之徒耳。”刘知几特意提出刘珍、蔡邕加以表彰,就是因为他注意到了刘珍、蔡邕对《东观汉记》的特殊贡献。杨彪,字文先,弘农华阴人。熹平中,以博習旧闻,徵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历官永乐少府、太仆、卫尉、司空、司徒、太尉等职。魏文帝受禅,授彪光禄大夫,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卒,时年八十四。 事详《后汉书》本传,传中漏载杨彪撰修《东观汉记》事。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早年与郑玄俱师事马融。建宁中,徵为博士。熹平四年,拜九江太守,后又除庐江太守,徵拜议郎,转为侍中,迁尚书。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北中郎将, 镇压黄巾军。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卒。《后汉书》有传。刘洪, 字元卓(或作允卓),山东蒙阴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天文学家,司马彪《续汉书·律历志》称“常山长史刘洪”,又称“穀城门候刘洪”、“郎中刘洪”,是刘洪曾为常山长史、穀城门候、郎中。卒于山阳太守任上。刘昭注引何承天云:“《四分》于天,出三百年而盈一日,积世不悟,徒云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假託谶纬,遂开治乱。……元和中,穀城门候刘洪始悟《四分》于天疏阔,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而造《乾象法》,又制造《遲疾历》以步月行,方于《太初》、《四分》,转精密矣。”于此可知刘洪为历大概。刘洪所作《乾象历》,是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它把《四分历》回归年长度減为365{K18C03.jpg}=365.2462日,朔望月长度也降低为29.53054日。 这两个数值的精密性均已超过前代历法。三国时的吴国曾行用《乾象历》。张华,据《后汉书·蔡邕传》所载,光和元年七月,因为“妖异数见,人相驚扰”,灵帝诏召蔡邕、杨赐、马日磾、单飏和张华诣金商门,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节、王甫就问灾异和消除灾异的办法。当时张华为议郎。有关张华的事迹,所能得知者仅限于此。 蔡邕等人于灵帝、献帝时期续修《东观汉记》,使本书的撰写工作基本上告一段落。但是,《东观汉记》的补撰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太平御览》卷四七○引《东观汉记》敍耿恭家族云:“耿氏自中兴以后讫建安之末,大将军九人,卿十三人,(22)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23)遂与汉兴衰。”又引《东观汉记》敍邓禹家族云:“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馀侍中、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从所述内容,特别是从“遂与汉兴衰”、“东京莫与为比”二句来看,已非汉人语气。这两段文字,疑出三国时期。说得更具体些,可能是杨彪入三国后续补《东观汉记》时撰写。不管对这两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和作者推测的是否正确,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东汉以后,仍有人对《东观汉记》进行了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