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 汤开建 参加讨论

可见,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以后,宋联合回鹘的政策是没有改变。宋与回鹘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关系密切,而且双方的经济联系也很频繁。北宋一代,甘州、沙州、西州各地的回鹘都与宋王朝有朝贡贸易的关系,他们将大量的战马、驼羊、皮毛、珠玉、香料向宋朝进贡,宋朝不仅给以大量的回赐,而且多次派遣使臣去慰谕各地的回鹘,双方关系十分融洽。就是在西夏占领河西以后,甘州、沙州的回鹘余部还是不断与宋朝取得联系[10]。这一切,对于谙悉边事的沈括来说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要击败西夏,巩固宋与吐蕃、回鹘之间的统一战线,乃是当时的一大要策,决无破坏之理。如果沈括提出了“银装背嵬打回鹘”的战斗口号,这就令人不可思议了。这就是“回回”不可解释为“回鹘”的理由之二。
    宋代回鹘主要分布在甘、沙、西三州之地。赵元昊攻占河西以后,甘州、沙州变成了西夏国之属郡,回鹘各部主要聚居于西州(今新疆东部地区)。西州与宋西北边境路隔万里,且中间横亘一西夏国。抛开宋与回鹘的友好关系不讲,宋朝军队要打回鹘怎么打?假道西夏,穿逾流沙,大军西征吗?连近在咫尺的西夏都打不下,更何况相隔万里的“西州回鹘”呢?“银装背嵬打回鹘”那岂不是空话,“博学善文”[11](10654)的沈括是决不会说这种“傻话”。这也可算“回回”不可解释为“回鹘”的理由之三。
    总之,在上述历史环境中考察王日蔚先生对“回回”一词的解释显然是讲不通的,余的结论是:“回回”绝不是“回鹘”或“回纥”的音转。
    上节否定了传统的观点,这仅仅是结论的一半。“回回”一词,究竟是指什么,这才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孤立、片面地研究“回回”二字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余必须对沈括留下的五首歌词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才能较为清楚地看出问题来。下面抄录五首歌词的全文:
    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1](17~18)
    这五首歌词都是沈括“在鄜延时”所创作,因此,应属同一个时期的作品,而从歌词的内容又一致地反映了一个主题,就是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宋夏战争。试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这五首歌词所出现的地理名词来看。
    第一首有“山西十二州”“黄河”“秦塞”。山西,古指淆山、华山之西,又称关西。第五首中的“关西种”,《诗话总龟》引作“山西种”[12](404)。十二州,似指西夏十二州。《武经总要》载:“德明死,子元昊康定初复叛,遂封夏国。绥怀之初,有夏、银、绥、宥、灵、会、盐、兰、胜、凉、甘、肃十二州之地。”[13](940)
    可见,北宋中期宋人认为西夏有十二州之地,上述十二州又都在“山西”。故歌词中“先取山西十二州”应指西夏,与“回鹘”没有任何关系。秦塞,北宋西部边界以秦州为限,秦州西北尽为西夏占据;黄河,从进入兰州以后,经会州而全部流进西夏境内,秦塞与黄河正是宋夏交界区。正因为作者参加了元丰时期宋对西夏的战争,井且一度进入西夏境内作战,才有“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黄河出宁夏青铜峡转为北流)”的感触。如果与远在天山地区的“回鹘”作战,这一切是决不能看到的。
    第二首又一次提到“黄河”。“天威卷地过黄河”,正是宋王朝元丰四年分兵五路进击西夏的真实反映。宋从河东、鄜延、泾源、环庆、熙河五路出兵,五路入西夏皆必渡黄河,这句诗正反映了宋军进击西夏的规模。第二首还提到有“横山”一地,横山,宋夏东部边界。《金史·夏国传》载:“(西夏)南界横山,东距西河。”[14](2876)《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祐六年九月壬辰)吕大忠陈三策曰:夏国赖以为生者,河南膏腴之地,东则横山,西则天都。”[15](11129)横山,正是宋鄜延、环庆、泾原三路同夏国交界之地,称为“山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这里面含有作者的讽喻,横山地区的河川当时有:无定河、大理河、吐延水、白马川等,均为东南流向的河流,此处讥以“倒流水”,似为作者指责西夏的倒行逆施。
    第三首中无具体地名,但能反映宋夏战争中宋军战士的思家心情。第四首中有“安西路”和“河源”两地。“安西路”应怎么解释?有人说:“沈括这里所指,当是今甘肃安西县一带。”[2]这种说法恐怕不太妥当。今甘肃安西一带,唐宋时期都不叫安西,而称瓜州;西夏时期,此地也无安西之称。此处安西,实指唐代的安西四镇,而“安西路”则是指通往“安西”的道路。宋通往安西的路应该是哪儿呢?我们说,就是西夏。西夏国内,东起灵武,西至敦煌,这一大片土地正是唐代通往安西地区的交通要道。“河源”在宋人的心目中,应还是指葱岭一带,黄河源于葱岭的旧说在元以前是没有人公开否认的[16](1563~1566)。“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意思就是先平定西夏,扫清通往安西的障碍,然后饮马河源,收复安西,大有恢复汉唐旧境的雄心壮志。
    第五首有“灵武”和“西凉”两个地名。这就更清楚了,“灵武”,宋灵州之地,后由西夏占领,改为顺州[13](984);西凉,即凉州,又称西凉府。宋初,为吐蕃潘罗支政权的根据地,后被西夏攻占,仍称西凉府。“灵武、西凉不用围”,很明显,这是描写宋对西夏的战争,与回鹘无关。
    总之,上述五首歌词,除第三首没有具体地名外,其余四首所出现的地名都是宋夏战争的反映,而与回鹘并无关系。
    其次,从这几首歌词中出现的民族称呼来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