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 汤开建 参加讨论

第二首有“羌人”。歌词云:“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这两句是炫耀宋朝军力的强大,军威所至,羌人归附。但也可看出,与宋军作战的不是回鹘,而是“羌人”。西夏国内主体民族为党项羌,这欢歌归汉的“万里羌人”,即应是党项羌。将党项视作羌人,这是当时人的较为普遍的看法③。
    第五首有“蕃家”。歌词云:“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这两句意思与上两句约同。“蕃家”,宋对党项、吐蕃部落统称“西蕃”,或称“蕃部”;党项、吐蕃内属酋领称“蕃官”,士卒称“蕃兵”;“蕃家”也应指党项、吐蕃部落。
    第三,再从沈括歌词引用的“市井鄙俚之语”来看。
    第一首有“衙头”一语。歌词云:“别分子将打衙头。”“衙头”是什么意思呢?《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大量的关于“衙头”的记录:“(元丰四年九月乙酉)衙头自闻汉兵四出,即分遣诸监军司兵马委贼帅统领,谋抗官军。”[17](7651)“(元丰五年四月庚辰)其首领皆牙头选募血战之人。”[18](7832)“(元祐元年闰二月丙申)顺宁寨主许明申称,西人叶乌玛等来界首言,兴州衙头差下贺登宝位人使多时,为国信不来,未敢过界。”[19](8879)“(元祐二年十月甲申)凡是捉虏到汉界人生口,并一一赴衙头呈纳。”[20](9877)“(元符二年三月丁巳)吕惠卿言:讨荡西界鲁逊满达勒等处,胁降到王固策称,系西界衙头服事小大王。”[21](12077)“(元符二年四月已卯)西人创格裕等到言:衙头差大使庆塘威明科卜,磋迈喀结桑等来计会。”[22](12102)
    《宋史·程琳传》载:“(夏人)且言,契丹兵至衙头矣,国中乱,愿自归。”[23](9676)
    章颖《宋朝南渡十将传·李显忠传》言:“夏主命翰林杨文璞赐显忠衣服、金银器皿,赐橐橐……且欲以女妻之。显忠欲一到衙头。”[24](637)
    宇文之邵《上皇帝书》:“贼之来也,大则六监军、衙头一时俱发。”[25](800)
    上述应是宋代文献关于“衙头”的全部记录,而且宋人对“衙头”一词即有解释。郑刚中《西征道里记》称:“夏国主兴州谓之衙头。”[26](9-10)《宋朝南渡十将传·李显忠传》亦载:“衙头,盖夏国朝廷也。”[23](636)宋人之解释虽有歧异,一谓兴州为衙头,一谓夏国朝廷为衙头,其实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只是不太清楚而已。“衙”即“牙”,北方民族以其可汗的居地称作“牙”或“牙帐”。
    《周书·突厥传》载:“可汗恒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27](910)
    《新唐书·回鹘传》载:“(菩萨)由是附薛延陀,相唇齿,号活颉利发,树牙独乐水上。”[28](6112)“南居突厥故地,徙牙乌德键山、温坤河之间。”[28](6114)
    《新唐书·地理志》载:“七百里至回鹘衙帐。”[29](1148)
    西夏之“衙头”当即“牙帐”之意(或将“衙头”写作“牙头”),即指可汗或国王的居处,而一般游牧行国的“牙帐”建树之处,亦即定居王国的首都,故宋人释之为兴州(夏国首都)或夏国朝廷(夏主居处)都是正确的。
    第四首有“背嵬”一语。歌词云:“银装背嵬打回回”。在西夏较为流行“背嵬”一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余以为“背嵬”即“背嵬军”。“背嵬军”在南宋是一支十分著名的军队,中兴诸将不仅韩世忠、岳飞手下有“背嵬军”[30](11392),李显忠、刘宝、吴挺手下也有“背嵬军”④,直至宋孝宗淳熙年间还重建“背嵬军”[31](659),到南宋末年,宋西北将领曹友闻帐下也有“背嵬军”[32](13235)。南宋最早创建“背嵬军”的是韩世忠。孙觌《韩世忠墓志铭》载:“公在建康,搜集恶少年、敢死士为一军,教以击刺战射之法,号背嵬,如古羽林、佽飞、射声、越骑之俦,履锋镝,蹈水火,无一不当百。于是,胡马牧淮、楚间,公至天长之大仪,与之遇,虏酋孛堇挞不也拥骑奔突而前,背嵬者人持一长柄巨斧堵而进,上椹其胸,下梢其马足,百遇百克,人马俱死。”[33](1569)
    南宋人袁燮《论招募》的札子说:“中兴之初,背嵬一军,最为勇健,各持巨斧,上椹其胸,下梢其马足,北敌深惮之。”[34](78)
    韩世忠首建的“背嵬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从上面记载看,应该是一支步兵,是一支由勇健士卒组成的使用“长柄巨斧”去破金人铁骑的步兵。令人费解的是,韩世忠为什么将这支军队取名为“背嵬”?南宋人赵彦卫这样解释:“四帅之中韩岳兵尤精,常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另为之籍。每旗头押队阙,于所籍中又角其勇出众者为之;将副有阙,则于诸队旗头押队内取之;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峞。……燕北人呼酒瓶为峞,大将之酒瓶必令亲信人负之,范尝使燕,见道中人有负罍者,则指云:此背峞也,故韩岳用以名军。”[35](121)
    这显然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附会,将“背嵬”解释为背上负酒瓶的人,实在是有些滑稽。“背嵬”一词应该是西夏语,这在文献中并不少见。《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元符二年五月乙卯)河东司言:靖化堡麻也族蕃官伊锡元是衙头背嵬,投汉累为向导,致获全胜。”[36](12139)
    《宋会要辑稿》载:“(元符元年)七月三日,泾原路经略司收到部落子讹山等二十人归正。按:讹化唱山乃妹都逋亲随得力背嵬。”[37](7834)
    此处“背嵬”作何解释?南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载:“背嵬者,大将帐前骁勇人也。章氏《槁简赘笔》曰:背嵬即圆牌也,以皮为之,朱漆金花,焕耀炳日。予将漕时,都统郭纲,韩蕲王背嵬也。……惟章氏书号为皮牌。”[38](8~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