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 汤开建 参加讨论

拉施特《史集》又作:“王汗行经三国,到达突厥斯坦国王哈喇契丹古儿汗处。突厥斯坦也同畏兀儿诸城、和唐兀惕诸城一样,正发生内乱,他仍然不得栖身在那儿。”[50](147)
    道润梯步译《蒙古秘史》稍有不同,称王罕“畏乃蛮而逃撒儿塔兀勒之地,诣垂河合剌乞答惕之古儿汗矣。在彼不及一年,却又反走,窜于委兀惕、唐兀惕之地,困乏而行也。”[51](121)并在“撒儿塔兀勒”之处加了一个注释:“‘撒儿塔兀勒’:旁注为‘回回’。这里是指伊斯兰教国家,花剌子模国的全体而言。‘撒儿塔兀勒’一词,出自梵语sartacax,汉译作‘萨陀婆诃’,是‘大商’、‘老板’之意。”[51](123)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汪罕逃走的时间是“烈祖崩”时,即宋宁宗嘉泰七年(1202年);二是汪罕出走的三个国家,《元史》所载之顺序与《秘史》《史集》恰好相反。《元史》是河西(唐兀惕)、回鹘(委兀惕)、回回,而《蒙古秘史》和《史集》则是回回、回鹘(委兀惕)、河西(唐兀惕);《元史》是“奔契丹”,《蒙古秘史》和《史集》是去西辽(合喇乞答惕)。汪罕是克烈部人,克烈部居于蒙古高原杭爱山一带,他率部往西辽走,首经之国为“回回国”,这个回回国又译作为“撒儿塔兀勒”,意思就是伊斯兰教的国家,或者是“大商人”之地。汪罕出走的时间应该在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之前。这就告诉我们,在克烈部与西辽国之间有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国”。这一“回回国”首先要指出的是,不是指回鹘(委兀、畏兀儿、委兀惕),因为上述文献均将“回回”与“回鹘”并列;其次,也可以肯定这一“回回国”不是指花剌子模,从上述文献所言之地理位置即应在河西走廊北部与阿尔泰山南部一带,亦应是12世纪初期已经伊斯兰化的龟兹回鹘国,或称黄头回纥国[52](201~208)。
    最后,《辽史》中出现的“回回国”与“回回大食部”亦应引起注意。《辽史·部族表》称耶律大石西行经行诸部有:“回回大食部,寻思干地,起而漫地。”[53](1123)《辽史·天祚皇帝本纪》亦称耶律大石:“将西行至大食……至寻思干,西域诸国举兵十万,号忽儿珊。……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回回国王来降,贡方物。”[54](356)根据这两条材料,可以认知,《辽史》的作者认为,大食国即回回国。《辽史》虽然成书于元朝末年,但《辽史》的纂修主要是依据辽人耶律俨的《实录》及金人陈大任《辽史》为基础,“稍加修订编排”而成,所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特别是“《本纪》《部族表》《属国表》《二国外纪》等部分,还保存了一些研究契丹以外各族历史以及中外关系的参考资料。”[55](1~8)据此可知,上述《辽史》中的两条“回回”的资料是反映辽国灭亡时,中国人是将大食国称之为“回回国”,回回即大食。
    综合上述四种中文文献出现的“回回双陆”“回回寨”“回回国”及“回回大食”,只有一种解释可以适合于以上四说,那就是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为“回回”。刘义棠先生亦称:“《梦溪笔谈》所称之‘回回’,仍以指伊斯兰教徒或其地区为宜。”此说当是。余以为,《梦溪笔谈》《谱双》《昭忠录》《辽史》及《元史·太祖本纪》中出现的“回回”均应是指伊斯兰教徒。如此推理不为荒谬的话,那么下一步就应证明伊斯兰教徒怎样进入我国西北地区及西夏境内的。
    如果说《梦溪笔谈》中出现的“回回”一词的时间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话,那么与此大约同时的一条穆斯林史料就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成书于11世纪70年代的《突厥语大词典》第3卷记载:“唐古特(ta·ut),是突厥人的一个部落,他们紧挨着秦(中国)居住。他们自称‘我们的血统是阿拉伯’。”[56](353)唐古特即西夏,称西夏人是突厥人的一个部落显然是错误的,但在西夏境内有没有突厥人的部落呢?这是毫无疑问的。党项人中就有“折突厥移”之称[57](14142);党项折御卿“虏中号为突厥太尉”[58](710)。突厥败亡后,其部族融入党项者不少。但这一支生存在西夏境内的突厥人自称他们是阿拉伯血统,那就应该是来自大食的伊斯兰教徒。穆斯林称其为阿拉伯人的后裔,但中国人则将他们称之为“回回”。
    大食与唐朝的关系始于唐中叶,大食人进入唐朝或进贡,或被俘,或援唐,或经商,诸类皆有,但均称“大食”或“南蕃”,从未以“回回”相称[59](56~103)。沈括《梦溪笔谈》中第一次出现了“回回”一词,且是作为西夏境内的一部族名而出现,这应如何解释?余在1984年初次发表此见之文时,曾认为,由于西夏境内聚居着自隋唐以来从东西南北迁徙而来的各种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长期聚居西夏境内,从民族融合的规律来看,原有的共同体势必被打破,而完全有可能通过长时间的杂居、婚配而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北宋时期为西北人民俗称的“回回”。杨志玖先生肯定余提出的“北宋当时不可能打回回”的观点,但不同意余对上述“回回”的解释[3](172~178)。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亦觉上述提法确实难以寻找有力证据来证明,反复思考后,特别是认真读了《突厥语大词典》汉译本上述有关西夏的记录后,得出新的认识,即认同《辽史》的提法,回回即大食。这样解释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回回是伊斯兰信徒,这是确无疑义的。自唐以来,伊斯兰教已经传入中国,这也是确无疑义的。但是,“蒙古西征之前,回教人之在中国者,虽间有赴内地贸易之事,但其集合及长期居留之中心,仍限于京师及通商口岸。”[60](171)那么,西夏境内的“回回”来自何方?有可能就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食商人和中亚商人。
    伊斯兰教徒在我国西北地区定居在公元10世纪~11世纪即有记录。巴托尔德称:“在格尔德齐关于于阗的记传中,显然是属于喀剌汗王朝征服该地之前也提到了基督教会和伊斯兰墓地。”[61](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