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4)
章氏言“背嵬”为皮牌显然不合适,拿到上引的史料中去套也明显不合,只有用“骁勇人”来解释则比较合适。西夏文“龙”()、“鹰”()都读作“嵬”,“蛇”()读作“痝”与“背”音相近,“背嵬”可译作“蛇龙”或“蛇鹰”,用它们喻作“骁勇人”是很合适的。故《宋史·韩世忠传》云:“(世忠)师还建康,置背嵬军,皆鸷勇绝伦者。”[39](11363)《景定建康志》载:“刘光世置背嵬亲随军,皆鸷勇绝伦,以一当百。”[40](9)前引《韩世忠墓志铭》:“号背嵬,如古羽林、佽飞、射声、越骑之俦。”羽林、佽飞、射声、越骑都是汉代设置武官之名,由骁勇之士充任,前引《云麓漫抄》称“背嵬军”是在“角其勇出众者”的“旗队、甲队、将、副”四等人内之“优者”拣选,均为极骁勇之士。可见,“背嵬”当为“骁勇”解。《宋史·兵志》陕西路下的步兵即有“骁勇”一军驻守邠州[41](4662),可见,沈括所言之“背嵬”即指背嵬军。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看,不论是歌词所反映的地名、族名,还是“市井鄙俚之语”,都不是指回鹘,且都与回鹘无关。因此,这就更进一步证明,将《梦溪笔谈》中的“回回”一词解释为“回鹘”和“回纥”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此处的“回回”应该是都与西夏有关,“回回”一词也应同“衙头”“背嵬”等词一样,是流行于西夏地区“市井鄙俚之语”;“打回回”也应该同“打衙头”一样,是指宋对西夏的进攻。沈括在鄜延路为宋军一位重要军事将领,为了鼓舞士兵们的抗夏斗志,增强宋军能打败西夏的信心,以“打衙头”“打回回”为对夏战争的战斗口号,并将这些有力的战斗口号谱进了边兵的凯歌之中。故此,余以为,《梦溪笔谈》中的“回回”应指居住在西夏境内的一个民族或部落,这个称之为“回回”的民族或部落还有可能已经成为西夏国内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或即称之为“回回军”。《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八年九月)甲戌,签西夏回回军。”但到第二年五月,“辛酉,罢签回回军。”[42](141)不管其签、罢是何原因,这一条史料留下的资讯就是直至元王朝建立之初,西夏境内还保存着一支“回回军”。这样解释,才能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但是,从宋神宗元丰时出现的去西夏“打回回”到元世祖至元初的“西夏回回军”,其间毕竟有近200年的时间,其间的证据链如何衔接? 在宋代,“回回”一词虽然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丰时期,但在此之后的南宋与金时期都出现过“回回”一词的记录,这些“回回”名字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成书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洪遵《谱双》记录了几种双陆的形式:“平双陆,一名契丹双陆。凡置局二人,白黑各以十五马为数,用骰子二,据彩数下马,白马自右归左,黑马自左归右。”[43](9)“回回双陆,布局行马大抵与平双陆相类,但出马时不问点色多少,任意出两马。”[43](10)“大食双陆,以毯为局,织成青地白路,用三骰子,分为七,白马居右,黑马居左,八门遇彩方得过。”[43](18) 双陆是一种博戏,据洪遵言,双陆创制于西天竺,曹魏时流进中国,盛行于南北朝隋唐之间,到宋时,中原地区已不传,而南北边陲及海外却盛行。上述“双陆”即是《谱双》中介绍的三种重要的双陆。这三种双陆同时出现,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回回”与“大食”指的不是同一实体,而回回与契丹则“大抵相类”。还值得注意的是,《谱双》将当时流行的双陆分为三类,一类是北双陆,包括平双陆(契丹双陆)、三梁双陆(汉家双陆)和回回双陆等,并称这种双陆“北人多能之”[43](9~12)。二类是广州双陆,又名番禺双陆,包括啰羸双陆、下囋双陆、佛山双陆等,并称这种双陆“番禺人多为之”[44](13~16)。第三类是南蕃、东夷双陆,包括四架八双陆(即三佛齐、阇婆、真腊双陆)、南皮双陆(即占城双陆)、大食双陆和日本双陆[45](17~19)。很明显,北双陆就是北方的双陆,广州双陆就是南方双陆,南蕃、东夷双陆就是外国双陆。洪遵将“回回双陆”纳入“北双陆”的范围,所谓“北双陆”即“北人”的游戏。宋人眼中的“北人”,当即契丹、西夏耳,回纥在当时应为西域人,无“北人”之概念。这又为将“回回”指于西夏境内的居住民族提供了一条十分有力的证据。 南宋末年一位无名氏作者完成的《昭忠录》有这样的记载:“曹友闻,同庆粟里人也。……以功名自任,制司命招忠义,就以为总管,所部皆两界亡命,及武休汪世显麾下回回、西夏、十八族之不归附者,颇甚畏之。”[46](3)又一次出现了“回回”一词,这个“回回”原是汪世显麾下的一支队伍,汪世显为陇西巩昌人,为旺古族,仕金为巩昌总帅[47](3649),故知在金朝统治陇西时,这里有一支“回回”人在此地居住。 与此相对应的资料是《宋史·曹友闻传》:“明年,友闻引兵扼仙人关,谍闻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余万大军。”[32](13235)此处的“明年”应是“端平初”的后两年,即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这里的“回回”亦是汪世显部下的“回回”。《元史·汪世显传》:“金平,郡县望风款附,世显独城守,及皇子阔端驻兵城下,始率众降。即从南征……宋曹将军潜兵相为犄角,世显单骑突之,杀数十人。”[47](3649) 可知,曹友闻所碰到的蒙古军队中的“回回”兵就是汪世显带来的军队。注意,汪世显属下的“回回军”与西夏军、女真军、吐蕃军和渤海军并列,当即前已言及的西夏境内的回回,亦即《元史·世祖纪》中的西夏“回回军”。《昭忠录》中还有一条资料:“丙申(1236年)秋八月,二太子及塔尔海元帅以精兵五十万于初三日入大散关……北兵备内不备外,又以雨作,尽归毡帐,杀死十数万,鸡冠山之兵闻鼓声出堡夹击,转战至回回寨,二太子欲取韩溪路走。”[46](3~4)这里出现了一个“回回寨”,以“回回”为地名,一是反映这里居住的回回人应有一定的数量;二是可以说明回回人在这里居住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否则,不会以“回回”冠地名。这个“回回寨”以地望度之,大约在沔州与利州之间,即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之地。在1236年的蒙宋鸡冠山之役中,出现了“回回寨”的地名,可以确证回回人移居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地区至少发生在12世纪末。 再来看一条材料。《元史·太祖本纪》:“烈祖崩,汪罕之弟也力可哈剌怨汪罕多杀之故,复叛归乃蛮部。乃蛮部长亦难赤为发兵伐汪罕,尽夺其部众与之。汪罕走河西、回鹘、回回三国,奔契丹。”[48](6)额尔登泰等译《蒙古秘史》称王罕:“后惧乃蛮攻杀他,又走去回回地面垂河行,投入合剌乞塔种古儿皇帝处,不及一年,又反出击,经过委兀、唐兀地面,艰难至甚。”[49](97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