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荀子与史学批评(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赵俊 参加讨论

(2)“以近知远”
    与“法后王”的观点相联系,荀子认为,要想知道上古时代的治国原则,那么就分析周朝的治国原则,“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①他强调“以近知远”,从最近的事情可以推知遥远的事情。同理,从一件事情可以推知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微处可以推知整个事情的全貌。
    这种对历史的考察方法,体现出颇有价值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即把历史过程看成是遵循同一基本原理发展的,因而有可比性,可以从已知去推测未知。进一步说,世上各种事物是存在普遍联系的,可以由此知彼,由一知万,见微知著。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存在什么奥妙呢?
    荀子指出,圣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度量古今之事。有五条原理可以说明:
    其一,“以人度人”,即依据一般人的行为去度量古人的行为。
    其二,“以情度情”,即依据人们共通的情感去度量古人的情感。
    其三,“以类度类”,即依据同类事物的一般状况去度量古代的同类事物。
    其四,“以说度功”,即依据言论来度量实际的功业。
    其五,“以道观尽”,即依据事物的根本规则去度量所有事物。
    ----------------------------------------
    注释:
    ①《荀子·非相》。
    ----------------------------------------
    上述五条原理,古今通用。任何事物,只要是同类,不管时间相隔多久,道理却是相同的。
    荀子已经感觉到了,人类社会古往今来,其中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在发生作用,人类的行为、情感中有某些亘古不变的要素。抓住这些规则和要素,后人就能理解前人,做到“以近知远”,以今推古。
    由此可见,荀子具有高超缜密的思辨能力。他不仅能提炼出“以近知远”这样的观察历史的命题,而且还能进一步从理论上和逻辑上去论证。而且,他的这些见解,时至今日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体现着思想家的睿智。
    (3)“详近略远”
    人们在寻找历史记载,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常常会感到时间越久远,所知就越少。因而久远的历史,在人们头脑中只是粗略的纲目,缺少丰富的细节。
    荀子仔细分析了这种“详近略远”现象,“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五帝之外没有别的传说的君王,并不是那以前没有贤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难以知晓的缘故。没有五帝政令、政绩的流传,并不是五帝没有好的政绩,而是时间太久难以知晓的缘故。禹和汤的政绩虽有流传,但不像周朝的政事那样详细明白,并不是禹和汤没有好的政绩,而是由于时间太久了解不多的缘故。
    由此,荀子总结出“详近略远”之理,“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传说的事情时间久远,讲论就简略;时间近的,讲论就详细。简略的,就列举出大纲;详细的,就列举出细目。
    荀子阐说“详近略远”之理,对于考察历史的人来说,有两方面的教益。
    一方面是使人了解到在历史资料、信息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详近略远”现象,并且明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要避免这种现象带来对历史的误解。“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小而不知其大也。”①
    不懂“详近略远”之理的人,在听说久远历史的大略时而忘记其应有的细节,在听说短近历史的丰富细节时而忘记其大纲。显然这是考察历史时应避免的误区。
    荀子阐述“详近略远”之理,还有一个深意,“文久而灭,节族久绝”②,这里的“文”是指礼义制度。意思是说:礼义制度流传得久了就要泯灭,音乐节奏流传得久了就要断绝。
    因此,《荀子》一书频繁地对礼义制度进行描绘、阐说,不厌其烦,不厌其详。这也可以看作是荀子为延续礼义制度所作的主观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