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荀子与史学批评(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赵俊 参加讨论

荀子认为,君子无论说哪方面的话题,都要有一个最起码的底线,即阐明该话题的最基本原则,“言政治之求,不下于安存;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②讲到政治,至少要讲安邦之道,讲到志向追求,至少要讲做士的道理;讲到道德问题,至少要讲不背离后王。
    辩说不是乱说,不但涉茫之事不说,怪异现象也不说,“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不察,弃而不治。”③因为荀子是朴素唯物主义者,不相信怪异神鬼,所以对荒诞之事、无用之辩均持反对态度。
    辩说中需纠正的另一偏差,是引用远近史例时容易出现的弊病。在《非相》篇中,荀子提到,“凡说之难”,在于用最高深的道理去劝说最卑浅的人,以最好的长治久安道理去解决最昏乱的状况,“未可直至也”,不能直截了当地一下子讲清楚,这样就必须举出史例来证明,然而“远举则病缪,近举则病庸”。举的史例太远,则荒谬无据;举的史例太近,则陷于庸俗。因此必须避免这两个弊病,把握好尺度。“善者于是闲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庸,与时迁徙,与时偃仰,缓急,赢绌,府然若渠匽、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善于辩说者在这种情形下,一定要做到举远的史例不陷于谬误,举近的史例不陷于庸俗,能够随时代而变化,同世俗变化相符合,不论是从容地说,还是急切地说,不论多说还是少说,都能像堤坝控制着水流,像栝矫正弯木那样控制自己,能够委婉恰当地达到辩说目的,而又不损害原则。
    ----------------------------------------
    注释:
    ①②《荀子·儒效》。
    ③《荀子·天论》。
    ----------------------------------------
    (4)对诸子争鸣的批评
    百家争鸣,各显其长。各家学派在辩说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辩说技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缤纷风格。荀子身处战国晚期,有机会全面了解、衡量其他诸子的辩说特点,并给予极大的关注,时常予以评说。这种评说,大多是指出诸子中的某一家理论观点之不足或失误,也包括辩说方法上的不当,当然这都是荀子站在自身立场而言,某些言论不乏片面、偏激之处。但荀子对诸子的有意识检讨,却为后人提供了最初的学术史、批评史资料。由于是同时代大学者记载同时代学术和辩说,因而弥足珍贵。
    A.对儒家的评价
    荀子对儒家学派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他极尊崇孔子及其学说,但也极贬斥子思、孟子的思想观点。而按照学术界一般看法,子思、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是较为忠实、较为正宗的。
    因此,荀子并不把孔子与子思、孟子看成同一个儒家学派,而是分开评论,褒贬分明。
    《荀子》中有《解蔽》一章,是专谈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从历史和现实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人们认识上的通病,从君王、大臣到普通人,从诸子、学者到工匠,看问题均有片面性。然而,荀子独盛赞孔子没有片面性,“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这里给孔子的评价极高,远远超出当时社会上的通常评价和官方的评价。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荀子生活在约公元前313-约前230年间,距孔子去世不过一百多年。孔子在荀子时代的影响远没有后世那样显赫。而荀子的高度称颂则具有先导性意义,他认为,孔子仁爱、明智而又不受片面性认识的蒙蔽,所以他的学说成为治国之法,就像古代圣王一样。孔子一家的学说却得到了全面的“道”,按照它去做,就不会被旧习所蒙蔽。所以孔子的品德同周公一样,名声与三位圣王一样,这就是不受片面认识蒙蔽的幸福。
    将无权无势一学者与古代圣王并列,指出孔子学说成为治国之法,这体现了荀子不拘一格的开放思想和睿智的远见卓识。荀子的评价也正是其后二千多年思想界的主流观点。
    子思、孟子和孔子一样,都倡言礼义,为何荀子褒孔而贬思孟呢?
    在荀子看来,礼义,是治国的最主要原则,而无论何人,都应用礼义来约束自己思想,端正自己行为,孔子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意乎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①”虽然孔子无分寸土地,但他真诚地用礼义端正自己思想,用礼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表现在言谈中,向天下人公示,美名流传于后世。
    而子思虽然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又是子思的学生,但荀子却认为他们背弃孔子的主张,以自己的不伦不类学说冒充孔子的言论,骗得世人的推崇。在《非十二子》篇,荀子对当时知名的辩说之士十二人分为六类,分别加以批判,子思、孟子是其中一类,作为儒家的叛逆看待。其恶劣表现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讽刺子思、孟轲假装出有才能、有志向、有广博知识的样子,根据旧说造出的五行等理论,十分邪僻,不伦不类,隐晦而空洞,艰涩而费解,言辞华丽。他们的邪说干扰了真正的孔子学说,是一种罪过。
    ----------------------------------------
    注释:
    ①《荀子·王霸》。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