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史学批评(4)
3.对《尚书》、《春秋》的批评 《荀子》书中有多处对《尚书》、《春秋》有所评议,虽然不是自觉的、专门的史学批评,只是在论证自己政治主张等观点时偶然涉及,但却透露出他对《尚书》、《春秋》内容性质、功能特色的看法。由于这两部书是先秦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最早的史书,因而《荀子》的评论也具有一般的史书批评的性质。 《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系统表达了荀子的教育、教化思想,旨在阐明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在谈到学习内容时,列举出《诗》、《礼》、《春秋》、《尚书》、《乐》等经典性著作,并一一说明各书的功用、特色,谈到《尚书》时说: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书》之博也。 《诗》、《书》故而不切。 指出《尚书》所载,是政事之纪纲。其内容是广博的。但由于记载的都是古时的事情,并不完全切合现实。 在谈到《春秋》时说: ---------------------------------------- 注释: ①上引皆《荀子·非相》。 ②《荀子·非相》。 ---------------------------------------- ……《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春秋》约而不速。 指出《春秋》含有微妙道理,这些典籍(包括《诗》、《书》、《礼》、《乐》)把天地间所有的知识都囊括了。但因其简约,难以让人很快理解。 在《荣辱》篇,对《尚书》有了进一步的推崇,认为那些浅陋无知之人,不懂《诗》、《书》、《礼》、《乐》的根本原则,“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 这里两次提到的“分”,指的是根本原则。经典之书中所体现的根本原则,与先王的原则、仁义的纲领是一致的,是安定天下的大计划,是对天下民众所作的长治久安永保万世的考虑。 《儒效》篇在谈到经典之书时,对《尚书》、《春秋》的评价与上述相似,但又突出强调了经典之书体现着“道”--“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这些经典之书各以自己的特色阐发“道”,《尚书》是通过政事的记述来体现“道”,《春秋》是通过微言大义来体现“道”。 荀子的这些看法,既是对《尚书》、《春秋》的评价,也透露出他对史书功用的认识。依照他的评论,《尚书》、《春秋》作为记史叙事的典范之作,表明史书功用的要素至少包括如下方面: (1)记载政事; (2)有广博知识内容; (3)有微妙深意,体现长治久安根本原则,体现“道”。 《荀子》对以上三项虽然没有充分展开阐述,但均有所涉及。 在荀子生活的时代,孔子就已有巨大影响和显赫声名。荀子经常把孔子与周公、尧、舜、禹等圣贤相提并论,对孔子的礼义之说推崇备至,经常引用孔子之语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力论据,并不时地演绎发挥孔子的思想。 但荀子对孔子的评价,是将孔子作为一个圣人、哲人看待,并不是作为一个史家来评论,因此从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