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澹与南宋龙泉何氏家族(9)
吴季真,龙泉人,嘉定十三年(1220)至十四年初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199)。他为何澹撰作行状,应是在此期间。何澹去世两年之后,于嘉定十四年闰十二月下葬,据说“国史、墓碣本末具纪”,但当时置于墓室内的,只有其子处仁撰写的圹志。圹志由何澹的表弟兼妹婿“朝奉郎、江淮等路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公事”郑如冈“填讳”(200)。神道碑的撰写,时间要晚许多。碑文作者乔行简,出自吕祖谦门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端平二年(1235)六月至三年九月之间(201);书丹、篆额的何琮,出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也是在端平二年之后(202)。据知神道碑撰作、刻石的时间,距何澹去世已经十五年有余。 龙泉何氏诸宗谱给研究者提供了了解该家族的又一资料来源。一般来说,修谱者所认同、所展示的家族史,与研究者所追寻的历史,存有相当距离。宗谱、族谱、家谱等,由其性质决定,反映的是相对封闭的内容,重支派蕃衍而不重时代环境。如刘志伟所说,明清族谱中的远代世系,事实上是“明清以来散漫开来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方式”(203)。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宗族”是活在现实中,也是活在人们选择性的记忆中;其记叙大约都有夸饰甚至虚构的内容,也都反映着子孙心目中对于前世的追认与理解。 本文无意于讨论宗谱中渗透的社会文化史意义,更不可能逐一甄别其中存在的真实与虚构。总体而言,目前所见龙泉何氏诸谱所记述的宋代祖辈行实,虽然有明显的混淆、夸饰与误差,但应该是在宋代材料的基础上“盘整”而成。 以天顺《清源何氏宗谱》为例。笔者所见拍摄件,其中多有错位或残缺(204)。前有“清源何氏历代谱序”,称“谱”而已;正文卷一,前后标题皆为清源何氏“宗谱”卷之一;自卷二始,则称清源何氏“族谱”。《修谱凡例》中对此有所解释: 一、自始迁居龙泉祖谨公以下凡一十三世,共三图,为一卷,名之曰“宗谱”,以后各卷皆宗乎此也。 一、因其子孙散居之繁,故分为各卷,名之曰“族谱”。 涉及宋代龙泉何氏内容的卷一,包括第壹、贰、叁图,内容与卷二(始自第肆图)接续。但卷一本身,记载五世至九世的第贰图和记载九世至十三世的第叁图,虽然连贯装订,其中都有明显的缺页错页,脱漏了许多内容。该宗谱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在元代宗谱基础上,整理纂修于明中期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年间,后续部分为清人补辑。 该谱内容显然是历代递相增补叠加的产物。其中有关何澹家族的记载,与南宋时期的其他材料相互验证,可以说基本“靠谱”,这也体现着这一家族的“尊祖睦族之道”。据载,何澹曾经为弋阳陈氏族谱作序,称: 族之有谱尚矣。……所以然者,欲不忘其源流之所出,于其始之所以得姓也。纵历世愈远,枝分派流,亦得以考其同异,诚有关于尊祖睦族之道,岂小补哉!(205) 清源何氏是否南宋时即曾纂修宗谱(族谱),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目前所见该《宗谱》,显然保留着不少自南宋传承而来的材料。 一般而言,宗谱(族谱)虽历代迭修--也正是在这一作用下,纯粹意义上的宋代宗谱、族谱已经不复可见--但早期的谱序等通常会认真保留,以作为本宗族久远历史的“权威”证明。目前所见何氏宗谱中,有元代至治二年(1322)兴化府判官林定老所作《清源玉雪堂谱序》。定老为龙泉潘氏婿,岳母何氏为“玉雪先生”何偁之后。他说“何氏玉雪堂谱者,太师楚国公玉雪先生五世孙学之之所修也”,并且表示修谱的目的是“将使由近而推于远,非止于近而遂遗夫远也”。何偁五世孙何莫,字学之,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度宗时“以父宗裴致仕恩奏补将仕郎”(206),修谱或在宋末元初。林序未提及此前是否已有清源何氏的宗谱存在;而天顺元年(1457)龙泉何氏十七世孙何汪撰写的《重修族谱引》,称“十二世祖讳莫字学之悯夫宗谱之湮泯,访求遗稿,究心重辑”(207)。如果其说不谬,则此前应该有过何氏宗谱。 从何氏诸谱中我们看到,宋代一些家族资料通过重辑翻修的形式,被包裹着“活”在明清以降传世的谱系著述中。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这类材料中散存着我们至今尚未充分辨析发掘的宋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库”(208)。 本文的资料搜集,得到浙江省文物考古所郑嘉励研究员、浙江大学历史系吴铮强副教授极大帮助;材料校订,得到古丽巍博士协助。谨一并致以谢忱。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