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翁同和开缺原因新探(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舒文 参加讨论

当中德订约后,俄使也立即提出关于租借旅顺、大连及建造通往旅顺的中东支路的要求,限令五日内答复。对此,翁等见光绪帝时:“见起三刻,衡量时局,诸臣皆挥泪,是何气象,负罪深矣。退时庆、李、张邀谈,大约除允行外别无法,至英、日、法同时将起,更无法也”。(注:《翁文恭公日记》,二十四年三月一日。)第二天“余等见起三刻,沥陈现在危迫情形,请作各海口已失想,庶几策励力图自立,旅大事无可回矣。上云璇闱忧劳之深,转未将此事论及,则蕴结可知矣。派李鸿章、张荫桓画押,命臣传知”(注:《翁文恭公日记》,三月二日。)。1898年3月27日李、张同俄使答订了《中俄旅大租借条约》。同时,翁同和等人对法使代办吕班提出的把云南、广东、广西等省作为其势力范围的要求,感到“法事无可商量也”,只得应允。(注:《翁文恭公日记》,三月二十日。)
    对英使窦纳乐的要求,先是“伊则谓威海抵俄,专为北方。若法占南海口岸,我亦须别索一处抵之,余曰:吾联数大国立约为和会,三事为纲:一不占中国土地,一不坏各国商务,一不侵中国政权。”(注:《翁文恭公日记》,三月十二日。)后来“窦使来,李、张、许、崇及余在坐。首索南宁开口,次及九龙界约。南宁则支以三月,九龙则添人来往道路及交犯章程,余皆先许,成铁案矣。”(注:《翁文恭公日记》,闰三月二十九日。)1898年6月6日,翁同和同李鸿章等人决定同英使签订《展拓广东香港九龙城租界专条》。“九龙租界、派李、许画押”(注:《翁文恭公日记》,四月十八日。)。
    翁同和当政以来所参与的一系列对外交涉,列强仅仅通过外交讹诈、贿赂、恐赫等手段,在谈判桌上就使得清政府在短短三年内失去众多的领土和主权,使得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逐渐尖锐起来。满族贵旅怀疑几年来对外交涉,清政府受那么大的损失,汉族大员有与洋人勾结起来搞垮满清统治的嫌疑。于是,以刚毅、徐桐、荣禄等人为代表的满族亲贵策动西太后和光绪帝,罢免翁同和,扭转政府对外一味妥协的趋势。
    三、清王朝统治集团内在的满汉矛盾尖锐是翁同和开缺的主要原因
    以往人们在探讨翁同和开缺原由时都从新与旧之争、帝党与后党之争论述,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论据,本文在此不对这些观点进行评述。不过,笔者把甲午战后至戊戌年翁开缺前清朝中央重要官员的任免、升降,再与这一时期清朝的内政外交的重大举措联系起来考察,发现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逐年尖锐起来,满族权贵对汉族要员的怀疑日益加重。这种矛盾到戊戌年实际上已变成究竟以汉族大员为主还是以满族大员为主来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以及安竟由统治集团中的满族集团还是汉族要员来承担甲午战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责任。
    在满族大员中,恭亲王奕訢是能干的,但他在被闲置十年后到1894年再度入军机处时,已失去往年锐气,再加上身体非常虚弱,经常请病假在家,对许多事无能为力。其他满族大员很少有人懂洋务,这样就不得不让汉族大员处理国家内政外交。在中日战争之后,瓜分的阴影笼罩在清政府的头上,同时内部经济危机无法解决,各种矛盾激化,满汉大员都认识到必须进行若干改革才能维持统治。满族权贵一方面让翁同和等汉族要员处理内政外交,另一方面又抓紧把满族人安排到重要职务上去,以便形成以满族要员为主的领导改革和处理国家内政外交的局面。
    首先来看1895年至1898年6月这段时期中央要员的变动。
    1895年8月6日,命李鸿藻、翁同和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命麟书为大学士,管工部,昆冈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命钱应溥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1895年10月6日,上谕:英秀、恒斌、英凯、来秀、桂荫、锡嘏、成俟、贵寿、文徵、承纲、荣元、启煦、钟佩、裕隆、荣奎、祥麟、文惠、禄显、麟祥、常泰、奎定、清溎、联绶、裕铭、达三、定常、长明、庆斌、爱星阿、崇钰均着记名以军机章京用。(注:《清代起注册》(光绪朝),27059页。)
    1895年12月3日,上谕:吏部右侍郎汪鸣銮、户部右侍郎长麟均着革职,永不叙用。(注:《清代起注册》(光绪朝),27211页。)
    1895年12月5日,上谕:刚毅着充国史馆清文总校,……刚毅着调补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注:《清代起注册》(光绪朝),27219~2722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