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翁同和开缺原因新探(1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舒文 参加讨论

1898年6月15日,上谕:嗣后在廷臣工仰蒙慈禧……西太后赏项及补授文武一品暨满汉侍郎,均着于具折后恭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着一体具折奏谢。
    内阁奉朱谕……翁同和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上谕:王文韶着迅即来京陛见,直隶总督着荣禄暂行署理。(注:《清代起注册》(光绪朝),30777~30778、30783~30786页。)
    通过上述中央要员变化来看,有几点值得注意:
    1.在1895年9月至1897年9月这段时间里,满汉官员都有升降。其中满族官员中刚毅、荣禄升得最快。中央六部尚书,绝大多数为满人。而汉族大员李鸿章则明升暗降,出访欧美归国后,已被清政府搁在一边,只有虚名。“李鸿章投闲京师,寄位总署大臣,虽仍当交涉之冲,而门庭冷落,地位已大不如前,对时政颇多愤懑之词,尤不满言官动辄遇事纠弹,放言高论。”(注:《中华民国史事纪事》(初稿),766页,台湾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4。)“李鸿藻过世了,他的众多官职之一--总裁或总翰林给了李鸿章,此举并无任何特殊意义,既无职也无权。”(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合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六卷,717~718页,中华书局,1995。)翁同和地位上升得快,一身兼任“军机大臣、总署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对光绪皇帝影响很大,因“常熟结主甚深,而僚官多不合”,尤其是满族官员不满,以致发出“咱们天下自做乎,抑教姓翁的做?”(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471~4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的疑问。不过由于此时急需解决对日赔款的难题,满族大员又无能为力,故奕訢推荐翁氏入总理衙门,与张荫桓等直接处理重大的内政外交。
    2.鉴于翁同和等在第三次大借款中和对德、俄等国交涉中的表现,满族权贵对他的攻击升级了。如刚毅在1897年2月2日在家中约见李提摩太,李氏记述:“这次晤面,他很和蔼,态度高兴,像宰相一样。……他企图做个清官,他很着急地要我知道阻碍分子是汉人官吏,而不是满洲人,汉人是怙恶不悛地排斥外国。我想使他觉得中国不研究其他国家的方法是危险的,我强调光明的需要,并且我建议他:慈禧有两位外国女教师,皇帝有两位外国导师。次日,我派了我的秘书到他那里,询问他是否可以设法使我谒见皇帝,陈述这些建议。关于此事讨论了一个钟头以后,他最后的话是他对于皇帝没有影响,翁同和最有力量,在内阁里汉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实行一切,甚至恭亲王、礼亲王都是无足轻重的人,他宣称翁同和蒙蔽了皇帝的视听。”(注:《戊戌变法》(三),558页。)刚毅把统治集团中满汉矛盾向洋人公布,并攻击翁氏“专权”,排挤满人。
    翁同和、张荫桓等在第三次大借款前为了把借外债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曾先后磋商了一系列在国内有关节饷集款的办法,如裁勇、去米折、扣减旗兵俸饷、添扣各项减平、盐斤加价、裁减局员薪金、重抽烟酒税厘、外省文武养廉核扣三成、增收铺屋捐及洋土药牙帖、开征亩捐、续办捐例。(注:(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3727~3728页,中华书局,1958。)其中扣减旗兵俸饷、停放官兵米折两条首先遭到奕訢、奕劻、刚毅的反对,“两邸及刚君直认其不可,非为它,盖其护局也。”(注:《翁文恭公日记》,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在奕訢等满族权贵眼里,满州旗人的利益是万万损害不得的。其他一些搜括方法也因各方反对而相继失败。到1898年3月,翁同和与张荫桓等人又为筹集对日赔款主持发行了昭信股票,强制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认购股票,各地必须在2个月完成摊派数,以致官民苦不堪言。3月24日,御史徐道焜上了《昭信股票流弊甚多,请速筹补救摺》。指出股票发行造成“钱铺银号纷纷倒闭”,官府趁机“索川资解费”,“驱使中国富厚良民尽投洋教”,认为流弊甚多,亟图补救。因各地官员承办不力,又有苛派勒索,反对的人太多,这次发行股票失败。翁同和为筹款而在国内采取的两大措施,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又为满族亲贵提供了攻击他的证据。
    3.翁同和、李鸿章、张荫桓等汉族官员在1897年至1898年具体承办的重大的涉外事件,使满族权贵越来越认为是汉族人同洋人勾结,合伙来搞垮满洲人的江山。大学士徐桐不仅指使门生和御史来弹劾汉族要员,而且直接上奏攻击汉族官员。他通过攻击张荫桓来攻击翁同和等汉族大员,因为张荫桓是协助翁同和、李鸿章处理各项事务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