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翁同和开缺原因新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舒文 参加讨论

第一次大借款是在1895年5-7月间进行。经过激烈争夺,俄法夺得了第一次政治大借款。此次向俄法借贷,清政府由总理衙门、户部共同负责。翁同和因有毓庆宫书房授讲任务以及督办军务处、巡防处等许多其他重要兼差,不能分身,没有过多参加出面交涉活动。实际负责出面交涉的是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徐用仪。这次借款由圣彼堡万国商务银行等4家俄国银行和霍丁盖尔等6家法国银行分摊贷给,总额为四亿法郎(折合银一亿两),年息四厘。九四又八分之一折扣付款,分三十六年偿还。以海关关锐为担保。作为这次借款的政治条件是:俄国不仅插足了中国海关管理,还迫使中国与之签订有关“优惠专条五款,商约二十款”(注:《翁文恭公日记》,闰五月十四日。);并取得有关俄国西伯利亚铁路从赤塔可穿越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允许新成立的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新的《中越分界通商条约》,夺取了中国云南宁洱县属地猛乌、乌得大片土地,扩张了在云南的通商贸易,滇、桂等省的矿藏开采权和修筑越南接至中国境内的铁路权。对此,翁同和认为“此约法挟辽东归地为德,中国受亏不少”。(注:《翁文恭公日记》,四月二十七日。)
    在这次借款谈判中,徐用仪因“三国干涉还辽”,一意亲俄,在借款折扣上,徐先同意九三扣,使国家受到重大损失。翁同和批评徐用仪在谈判中一味屈从俄国公使喀希尼的作法“与徐小云谈借款事,彼此龃龉,意致忿争。”(注:《翁文恭公日记》,四月十二日。)并与张荫桓等人“拟一电订正前日小云所发九三扣电之误”。但因徐“比附孙某(指孙毓汶)与李相(指李鸿章)”,不听翁同和等人劝告,致使清政府吃了亏。对此,御史张仲炘封奏“弹徐公以俄款九三扣一事,谓故意将百数十万畀俄”,光绪帝见奏大怒,立即电谕驻俄公使许景澄对俄交涉,务必设法挽回损失。不久,御史王鹏运封奏:“专劾徐用仪比附孙某,与李相表里,兼及借款忿争事,谓同僚和解,靦颜再出,无耻之甚云云。(注:《翁文恭公日记》,闰五月二十六日、六月十一日、八月十日。)”光绪帝下令罢免徐用仪的职务。俄法通过借款给中国,从中国勒索到大量的权益,既为它们进一步的侵略铺平了道路,又进一步刺激了其他列强的侵略贪欲。
    第二次政治大借款,是在1895年8月至1896年4月进行的。翁同和与户部侍郎张荫桓具体负责。刚开始就确定向英德两国借款。他们负责代表清政府,同以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德国驻华公使绅珂代表英、德政府进行谈判。在谈判中英德代表提出一系列要求。英使借口《中法新约》有损英在该地区权益,提出在云南架设电线、开矿、筑路和了结“四川教案”诸要求。所谓了结四川教案,就是坚持要清政府将前四川总督刘秉璋革职永不叙用,以图日后清官员不能干预外国传教侵略活动。德国更换新代表巴兰德,提出租借海澳泊船、中国向德国派驻专使,德商在中国承修铁路等一系列要求。
    翁同和反驳英国的要求,揭露各国数十年来利用传教来危害中国。在讨论对前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处分时,翁同和“持‘永不叙用’四字必应去,且此后内政被人干预,何以为国,力陈于上前”。但奕訢、奕劻屈于欧格讷限于三日内作出答复,否则调兵轮入川,武力解决的恐吓,表示愿接受,同时也接受英在云贵地区的要求。对德国的要求,清政府责令总理衙门其他大臣同巴兰德进行具体磋商。1896年4月清政府同英德两国草签借款合同。
    可是借款合同墨迹未干,英国新任驻华公使窦纳乐又提出要修改中缅界约,英国在新疆自由通商并设立领事以及在云南境内修铁路等要求,如中国不接受,就拒绝向中国借款。翁同和只得与英国就修改中缅界约和西江开埠通商两事举行会谈。会谈中,窦纳乐得寸进尺,提出增开南宁、三水等五处口岸,并利用种种借口,索占中国大片领土。翁同和与其他大臣依据资料,加以反驳,窦纳乐竟以与中国绝交相恐吓,以致谈判一时陷入僵局。
    英国的苛求激化了它同其他列强的矛盾。已在中国西南地区占有大量权益的法国趁机表示愿意再次借款给中国。法使施阿兰到总署说可以借比英德利息低的贷款给中国,但又提出了由法国代造谅山至龙州的铁路,怒江下游通航和海关税务司须用法人等侵略要求。翁同和认为如此下去,各国必将接踵而至,群起仿效,到时中国将不堪应付,因而拒绝法国要求。美、俄公使也表示愿意借款给中国。这样,英、德、法、美、俄公使到总署“咆哮恣意,踵相厮闹”,翁同和时常同他们抗争,“舌敝唇焦,气蹇神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