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开缺原因新探(5)
英、俄各自提出自己的借款条件,展开竞争,英、俄、法、日公使频繁地出入总理衙门要挟威胁。英国公使馆人员和赫德,俄国公使馆人员和璞科第,在北京到处活动。翁同和、张荫桓、李鸿章等人对英、俄等国的外交讹诈和战争恫吓穷于应付,毫无对策。翁氏在日记中记载:“今早俄巴使见李相,逆知英使之谋,力言大连如开口岸,俄与中国绝交。然则此事之难可知矣”,“{K3J202.jpg}{K3J202.jpg}无策”(注:《翁文恭公日记》,十二月二十八。)。日使矢野文雄帮英国忙,谓“英之借款较他国为宜,英不过推广商利,中国如不借英款,则英必生心矣。又言偿款清,威海兵必撤”(注:《翁文恭公日记》,二十四年一月三日。)。“到总署,两邸诸公毕至。俄使巴百罗福来称,奉国电,借款若中国不借俄而借英,伊国必问罪,致大为难之事。又极言英款万不可借,将以埃及待中国矣。辩论一时之久。而英使窦纳乐来,巷邸先往晤之。余与庆、邸、荣、敬、崇、廖勉支巴使退。适窦语亦横,大略说中国自主,何以不敢以一语诘俄?英何害于俄,而俄必阻止耶?且法国何与也。盖合肥专以俄毁英之语激动之故,致此咆哮也。亦免支而去。噫,贻矣!”(注:《翁文恭公日记》,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对于英、俄的金钱贿赂,总理衙门负责此次借款谈判的诸要员都有染。 在1898年1月9日,俄使巴夫洛夫致电俄外交部:“英人在借款时对中国官员行贿,亦须秘密送礼”。在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建议下,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从华俄道胜银行的存款中拨出一百万卢布,作为收买总理衙门大臣之用。俄使巴夫洛夫及华俄道胜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璞科第是具体执行人。 又据1898年1月12日巴夫洛夫发往彼得堡的密电“昨晚极秘密地将李鸿章请来我处,通过璞科第告他,如果和我国成立借款,俟签订契约及宣言,当酬他银五十万两,作为他在办理此事时必需的秘密开支。李鸿章同意竭力协助,假使我国能十足数借款……他保证大致可以成功。今天在总理衙门内已确使李鸿章与翁同和显然转到有利我国的方面”。 1月15日,巴夫洛夫发密电:“昨日与璞科第第一次和张荫桓秘密会面,答应酬他银二十万两,条件与李鸿章相同。张荫桓保证说,我们在此事及以后的事件上可以完全信任他。户部尚书翁同和拒绝秘密会面,他怕引起怀疑,因为他与外国根本没有私人来往;可是他秘密与李交涉,与李分润”(注: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著:《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78~180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从上述密电中可知,李鸿章、张荫桓、翁同和三人都接受俄国贿赂。李鸿章被收买后,极力主张借俄款,反对借英款。翁同和在其日记中也曾提及,只是时间稍晚一点。在1月25日(光绪二十四年一月四日)日记中载“巴百罗福函称有密事面商,或来就或赴彼馆。拟明日函,辞以疾。李相书云,巴致恭邸,坚请许(景澄)使诣彼都谈借款。缴函电谓不借即失和云”。在1月26日日记中载:“祝合肥寿,未见。饭后得合肥钞吴王电,谓如不借俄,则伊与户部代中国出力之处,前功尽弃,再缓数日即迟矣云云。合肥颇急,令璞科第电征德商半借,又请速发许电,令赴俄京。至如何拒英则并无一字也”。俄国虽然通过贿赂,在谈判中一度取得优势,但借款谈判正在胶州湾事件发生时,俄国助德为虐的面目已暴露。它不仅在谈判中“不再单纯地强调她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了,并且悍然发出威胁说,如果中国再给英国任何特权、贷款优惠条件或其他优惠的话,俄国就将出兵越过边界。”(注: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册),82页,1985。)并且出兵侵占旅顺、大连不走,还提出租借旅大的要求。这在清政府官员中引起极大反感。在清政府许多官员中拒俄联英的舆论高涨起来。沙俄为了重点取得旅大租借权,对夺取借款权的努力就有所收敛。英国对张荫桓的收买,早在张荫桓于1897年6月任特使出英国时就开始了。据6月4日金登干写给赫德的信中说:“我到办事处不久,梁先生(梁诚,张荫桓特使随员)就到了。他说他曾去汇丰银行询问是否已接到指示,叫他们在特使抵达伦敦时,付给特使一笔相当于四万两的钱”。(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合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第六卷,684页,中华书局,1995。)在英、俄争夺第三次借款进入高潮时,据璞科第向俄国政府报告,“英人在成立借款时允给大臣重大贿赂”。同时英国为了争得借款也曾提出了息较轻、无折扣、借期长的借款条件。“英使窦等四人来,彼云借款,外部担保,惟必须有利益语,始可服议院之口。至借款则四厘息不转扣,五十年清,较俄债更便宜矣”。(注:《翁文恭公日记》,二十四年一月十七日。)但在俄国恐吓下,翁同和等不敢接受。据康有为记载:“时偿日本之一万万,英人又许借三厘息不扣,俄闻之,又强相借四厘息扣,于是议论纷纷,有主两借者,有主两不借者。吾言可借英款,俄大言恐吓,必不缘此小故发兵也。政府畏俄,又不敢,乃用两不借之说。”(注: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四),139页,神州国光社,1953。)1898年2月3日,清政府通知英、俄,决定不向两国借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