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时官至翰林的李忠简公【12】(1201-1257),有《送李尉兴龙之海丰任》七律诗云: 书味无穷得属厌,待瓜六载不辞淹。 乃心雅欲亲诸老,初筮惟知守一廉。 毋纵弯弓猎鸡犬,谨防暴客起鱼盐。 同乡同姓钟情处,酌别中秋吸玉蟾。【13】 诗中“谨防暴客起鱼盐”句,即关涉到地处 岭东地区(今粤东)的海丰县,可能当时因争夺鱼盐之利而存在私盐走私及缉私等问题,所以,作者要谆谆告诫将到此地担任县尉,主管查稽私盐和捕盗的李兴龙要“谨防”了。海陆丰地区自古民风慓悍,从此亦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明代粤诗中的盐业 整个明代近三百年,广东海盐生产发展到极盛时期,粤诗人有关粤盐的诗也就相应地更多了。 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享年八十五岁的东莞籍诗人兼学术泰斗陈琏(1370-1454),其《鹾场夕照》七律诗,就是直接描述当时广府(广州府)所辖之东莞县虎门靖康盐场的名篇佳作: 虎门落日暮潮来,归鸟翩翩作阵回。 煮海竟烧烟万灶,收盐多积雪千堆。 溪山绚彩曦光驭,屯栅增辉霁景开。 氛複已销鲸浪息,不教蜃气结楼台。【14】 此诗描述了明初东莞虎门靖康盐场在落日西沉时的壮美景象:大小虎头门地区(即今虎门)落日时晚潮滚滚涌来,飞鸟列成长阵,从空中翩然飞回巢中;灶户盐丁们烧煮海水为盐,其所用的锅灶成千上万,煮盐升起的烟雾缭绕于空;产出的盐如白雪堆积,多达千万余堆;溪山之上晚霞光彩绚烂,使得屯栅(盐场)周围也映射出了光辉,预示了明日又是一个大好的晴天:雾霾已消,巨浪平息,连海市蜃楼也不让出现了。 由于本诗直接而全面地描写了虎门靖康盐场,所以被广东盐业研究者反复引用,从而成为广东盐业诗的杰出代表作。虽然此诗言“煮海竟烧烟万灶”,似乎当时仍然采用较落后的锅撇煮盐法,但从诗后半部人们对晴好天气的向往,也可能已部分采用了节省燃料与人工的晒盐法。 明英宗、代宗、宪宗时海南文昌籍诗人邢宥(1416-1481),有《草亭望海》七律诗云: 丘山望海水溟溟,万斛龙骧一羽轻。 沙碛煮盐凝皓月,潮痕遗贝丽繁星。 硐州夜露金银气,神电晴岚鹳鹤呜。 同会朝来望北阙,休归长颂海波平。【15】 其中“沙碛煮盐凝皓月”,反映了明中期海南盐场海盐生产的场景:人们于海边沙滩上煮盐,使卤水凝结成洁如皓月的精盐。 同为明英、代、宪宗时期的海南临高诗人王佐(1428-1512),赋《海边纪行》诗云: 外家家住海南边,垂老频来岂偶然。 几个渔舟依海港,两三灶户傍盐田。 潮痕每准星长短,水候仍催月次躔。 风景苍苍今似昔,可怜华发半盈颠。【16】 从诗中“两三灶户傍盐田”句,可以看出当时海南海盐生产的情况,诗中“两三灶户”说明盐业生产者并不多,可见当时可能在海南已经从事无须过多人力、物力的晒盐生产,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海南盐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所致。此外,诗中还正式出现了“盐田”一词,更说明了当时海南可能已采用了盐田晒盐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