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沃土到瘠壤:淮北经济史几个基本问题的再审视(2)
有人根据文字训诂,认为水稻为秦之先人大费在7800年前于鲁南、苏北等地首先培育而成。[37]近年来,学者们根据淮河流域贾湖等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8000年古稻谷(米)等物,认为长江一淮河上游最有可能是中国稻作的发祥地。[38]在江苏赣榆盐仓城龙山文化遗址等地也发现了栽培稻的遗迹。[39]总之,在距今7000年之后,淮河流域已普遍掌握了稻作栽培技术。[40] 公元前300-公元300年(秦汉时期),徐淮地区的稻作水平要高于苏南地区。[41]汉以后的文献中,述及野生稻的地点,包括徐州、宿州、蒙城等处。[42]《说文解字》称:“沛国谓稻曰稬。”[43]“襖”即“糯”,可见沛县曾是糯米的产地。 东汉(25-219)时,汝水和淮水之间散布着众多的陂塘。[44]东汉建武十八年,汝南太守邓晨兴修鸿郁陂数千顷田,“鱼稻之饶,流衍它郡”。[45]建安(196-219)初,陈登为徐州典农校尉,“秔稻丰饶,遂成沃土”。[46]魏文帝(220-226)时,郑浑为阳平、沛郡太守,在萧、相(今安徽宿县西北)两县边界,“兴陂遏,开稻田……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人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47]曹操与袁绍相争时,沛人刘馥任扬州刺史,兴治芍陂等,“以溉稻田,官民有畜”。[48]《水经注》引《地理志》云:汝南郡有富陂县。再引《十三州志》曰:这里“多陂塘以溉稻”。[49]在汝南、颍川长大的魏将邓艾,成年后做过稻田守丛草吏。[50]宣帝(240-253)时,邓艾北临淮水,自锺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400余里,置营佃守。并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300余里,溉田2万顷,淮南、淮北连成一片。[51]晋惠帝(290-306)时,石崇镇下邳,开崇河,“运盐米,溉农田”。[52] 南北朝(420-580)时,泰山以南,南至下邳,“左沭右沂,田良野沃”。[53]仅从耕牛的拥有量来说,“计千家之资,不下五伯耦牛,为车五伯辆”。[54]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诏称:“徐豫土多稻田。”[55]魏太和四年(480),薛虎子任徐州刺史,上言“徐州沃壤,清汴通流,足盈灌溉。其中良田十余万顷,若市牛分卒,兴力公田,必当大获粟稻”。这个建议被孝文帝所采纳。[56]梁天监二年(503),潼阳(今沭阳)张高等500余人,开凿沭水,引水溉田200余顷,俗名“红花水”。楚州白水塘(今洪泽湖)的石鳖城,“田稻丰饶”。[57] 隋文帝(581-604)时,兖州刺史薛胄在沂泗地区建石堰,“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58]唐代河南道农田灌溉工程的全面修治,推动了稻作农业的恢复。开元年间(713-741),张九龄任河南开稻田使,“于许、豫、陈、亳等州置水屯”,广开稻田。[59]淮北忠武节度使赵翊根据邓艾故迹,决翟王渠,“溉稻利农”。[60] 史上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谚,淮河流域实际上比长江流域更富裕。祖咏《泗上冯使君南楼作》称:“井邑连淮泗。”[61]张籍《泗水行》:“泗水流急石纂纂,鲤鱼上下红尾短。[62]四张子容《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称:“徐州带绿水,楚国在青霄。”[63]刘长卿《泛曲阿后湖简同游诸公》称:“春风万顷绿,映带至徐州。”[64]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云:“渔村绕水田,澹澹隔晴烟。”[65] 唐人涉及淮地的诗,稻是其经常描写的风物之一。朱庆馀《送淮阴丁明府》:“鸟声淮浪静,雨色稻苗深。”[66]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67]白居易《早发楚城驿》:“荷塘翻露气,稻垄泻泉声。”[68]李嘉祐《白田西忆楚州使君弟》:“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69]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70] 就唐诗描写的稻作而言,淮北其他地区情况差堪相似。王建《汴路水驿》:“蛙鸣蒲叶下,鱼人稻花中。”[71] 宋以前,颍州府“土沃民伙,有鱼稻之饶”。[72]宋人有“千里秋风淮浦”之语。苏轼在《再过泗上二首》中称泗地:“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73]宋刘子寰《醉蓬莱》称:“淮海维阳,物华天产,未觉输京洛。”[74]这验证了民谚:“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 今日的鱼米之乡江南地区在唐以前,无法与淮北相比。河道总督靳辅指出:“江南之苏、松、常、镇,浙江之杭、嘉、湖等府,在唐汉以前,不过一泽国耳。”[75]三国时淮南乃至苏南地区的稻作技术相当粗放,还处在不耕而种的发展阶段。东汉时代在沛县一带广泛种植的糯米,直到南北朝时苏南地区尚未种植。[76] 自宋以后,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明清以来,为保祖陵和运道所进行的大规摸水利工程,对淮北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在几乎没有落差的淮河中游平原地带,人工修造了巨型水库洪泽湖,以“蓄清刷黄”。到清后期,洪泽湖常年的蓄水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77]在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此湖的功能被严格限制为保运道,原来的良田沃壤成了年年吞没成千上万百姓生命的恶土。有人写道:“淮河流域居中国之腹,以黄淮时并时分,地形变迁,农业破坏,影响于中国最大。”[78] 1909年翰林侍读学士恽毓鼎奏:“自魏晋以来,类皆开渠以施灌溉。滨淮田亩悉成膏腴,历史著为美谈,案迹至今未泯。”[79]民国前期,以陂塘而闻名的淮北地区,“陂利久不可考矣”。至此,“淮北平原数十万方里古代沟洫之制,荡然无存,河渠尽塞。水至则泛滥无涯,水去则赤地千里”。[80]这种惨状的形成,相当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正如宗受于所指出的那样:“论者惟归咎于黄河之破坏,而其实半由人事也。”[81]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